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當政治成為了一門學科,那政治是什麼?
如果政治社會是為人類的政治目的而存在的產物。顯然地,政治學應為「國家的科學」。從霍布斯所著《哲學入門》(philosophical Rudiment)一書中序言、1642年首次發表的《統治學》(De Cive)中聲稱:「國家科學」的宗旨是,「對國家的權利和臣民的責任進行更為追根究柢的探討」(pp.x, xiv)(1) ,就Skinner(1940~)的認知,近代國家概念的形成有兩個先決條件:政治學領域應被設想為道德哲學的一個獨特的分支與一個政治藝術(The art of government)有關的分支。簡單來說,政治科學的視野應放在治國之術去專研。
但試問我國當下的狀況,在一般大專院校中的人文社會社會學科大多都有政治相關系所。常人聽到政治系多半就想到黑金政治,立院常態或是關於選舉等等。但諸多政治系所的教師或是學生忿忿不平的認為,「實際的政治跟我們所學的政治是不大一樣的,就好比現實是時然面,理論是是應然面那樣,需要一點隔閡。」然而,政治系到底在學些什麼?為何會有些專業化的隔閡讓現實社會的種種現況無法有何理的解釋?或讓學生體認到一種「原來的『西方的政治理念』是如此的美好,那為何我國的政治會出現這些『亂象』」等一股憤世嫉俗的但卻無能為力去解釋的困境。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講道者為知識傳遞的重要橋梁。一般來說,政治系的第一門課為「政治學」以國內的一般的教科書而言,通常會開始定義「政治是一門科學」,「一門研究人政治行為的學科」,「政治學的研究態度是模仿自然科學主義,藉由觀察、假設等方式來理解政治現象」,接著探討美國政治科學的發展史,利用一張的篇幅來告訴大學部的新生,你所要認識的政治就是如此。接下來的章節多半在談論以美國當代為基礎的政治研究為主來進行學科性的宣導,包括政治權力、利益團體、政黨政治、政治社會化、選舉理論與意識形態等範疇來討論政治學要學些什麼,但內容多半局限在美國或部分西歐國家的政治社會現況,裡面的理論也往往在歷史交代不清的情況下硬要學生去吸收。但如果政治科學的宗旨是對國家的權利和公民的責任來作追根究柢的探討時,那試問我們的國家與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為何隻字不談?或讓學生覺得這些條件應放在「中國民國憲法」來談比較妥當。
好奇的人總是會追問,為何要確定政治是一門科學,就算是門科學那為何要用美國的政治科學發展史來當作我們的敲門磚?種種殖民的學術典範與態度在知識傳授的學者口中告訴我們的孩童,政治學是這個模樣時。我們還能從哪些角度去認識我們的政治、社會與國家?因此,近年來國際關係領域在政治學系成為熱門選項也不是沒有原因,學生對本土的治理模式因為學科化的作用而缺乏興趣,並開始認為念國際關係才是切合時事,了解環境的最高殿堂。
一般來說,政治系的研究所多半分為政治理論、國際關係、比較政治與公共行政四個面向來進行研究。常態的學校也以四個領域劃分來招收學生與培養相關的研究人才。但實際上就筆者的觀察,專業領域的劃分常常招致一個結果,「專業化的隔閡」而導致單學科的獨向發展而成為顯學。但就一般科學來講,如果研究領域成為顯學壯大發展可視為人類研究的進步,但如果政治學科是以了解人類生活或人類政治的目的為出發點時,那這種專業化的隔閡就可能會導致一種「雜食量不足」的現象。
何謂「雜食量不足」?如果一個人得靠著不同營養來維持健康,那「挑食」絕對是造成營養不足的罪魁禍首。以食譜來比喻,領域教師好比食譜的傳授人,在教導學生如何燒出一盤好菜,但今天師傅的功力如果是僅限於用一種方式來烹調一隻魚,並告訴學生只有這種方式作魚才是對的。試問,學生的視野被封閉了,自然地就變成了侷限在某個領域而非常挑食的學生,當碰到別的領域的烹飪方式時,自然地會出現一種排斥感,「因為不會」或將原本的烹調方式視為「絕對」,最後學術研究的場域竟是培訓出一批營養不良的學生,但卻不知一隻魚可以烹飪成好幾種吃法,又因不同食材而有所變化。當知識不萬變的應用時,學生又該用哪種方式去辨識自然萬物。
學術研究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求知」應是件非常渴望了解事物真理,作為有效利用病追求攻克的事情。當學術,政治學的學程局限在這種科學典範時,我們還有哪些方式能夠進行突破,或是去認識我們的現實環境是長什麼樣子?政治學不該成為一種學科商標,就算是商品那更該以了解顧客口味不斷地調整的學科。當學科化最後走向死胡同時,那試問該以一個趨吉避凶的知識自豪的政治學,該朝向何處?
參考資料:
1.Skinner, Quentin。1978/2004。《現代政治思想的基礎,卷二:宗教改革》。左岸出版社。
圖片來源:
M.C.Escher-TowerOfBabel
(可參考葉啟政,2001〈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巴貝塔統計社會學的兩個概念〉)
這幅畫作形容的是一座高聳入雲,而且一直往上疊建的高塔(即巴貝塔)。它象徵一個龐大、嚴謹的數學體系,在以一些基本預設為基礎的前提下,一再地往上爬、往上高推演地營建,沒有完成的一天,但這樣的營建又帶給人類什麼樣的啟示?又或是能帶給人類什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