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幼稚園有一次畫畫課要畫汽車,我記得畫出來的樣子就像上面這張圖一樣,輪胎是樓空的。後來我分數很低,我問老師為什麼?老師說:哪有車子的輪胎會懸空,這樣車子要怎麼走?你看看其他小朋友畫的車子,輪胎跟車體都合起來。那時很不以為然,在小教室裡我跟老師還有許多同學爭論,後來放學回家,路旁停了幾台車,我馬上指給大家看說:你們看,輪胎跟車子之間有縫隙,我說的沒錯吧!
後來媽媽來接我,我還繼續吵,老師把圖給媽媽看,媽媽那時也笑我是怪咖,哪有車子的輪胎跟車子會分開的道理。
這是兒時的記憶,前陣子托自己行為不檢點之福,駕照被調扣一年。再次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代步已經是10多年前的事情,從偷騎腳踏車開始,到偷騎摩托車的暢快,慾望跟速度吞食了自己的生活,移動的目的除了享受油門的轉動,彎道壓車,在自強隧道勁飆,等紅燈的呆滯,騎車除了只有目的地外,對生活周遭是什麼似乎就離了很遠。
再次踏上人行道,走入人群,在公車上發呆,從捷運窗口看風景是這幾天的事情,原來南港多了許多公園設施,原來捷運站附近有許多發揮很多心思的店家想讓行人多看一眼,車內的人很多,討論的事情也一堆,昨天也才碰到一個醉漢跟司機吵架,也原來過去幾年我跟自己的社群那麼疏離。
還記得當初去日本大阪,那裏給我的感覺很好,除了胖子很少外,那裡的街道乾淨,大眾交通工具便利,我相信之所以大眾交通工具可以便利,跟他們的街道規劃有關。另外一般路旁很少有車子閒置,或亂停在路邊,後來我得知,原來在日本購車還要多買一個停車位,由於搭乘交通工具的費用也貴,因此非得必要短短兩三站的距離,為了省錢而多走幾步路大有人在。所以他們一樓的住家或店面幾乎保持的很乾淨,好像是要隨時歡迎路過的人多看幾眼。
(這是前年暑假去京都自助旅行時,在街道走路拍的)
(京都的車子普遍都很小,除了環保,也省油,但台灣的車都是越大越好。)
我們常說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低落,政府時常製造出蚊子館,我們的基本大眾設施總是做的不夠好,儘管台北現在大規模在施行路平專案,但路總是鋪不平,路面總是有許多坑洞,我們的頭頂懸露著危險的電線,路面總是有很不對稱的水溝蓋或是電線蓋出現。我們時常仰望許多新蓋的大樓,原本這只是一塊空地,可能一開始只是塊田,只是在河岸一塊不起眼的山坡,但這10年來這些房子越蓋越多,越蓋越高,設計的也越來越奇怪,為了增加容積率,建商能把這棟建築的效益拉的越高就越高,為了都更,為了錢我們的土地越來越不實用。
有些房子的地點很怪,很多大眾運輸工具很少人用,有些地方自然很少人走動,人一少流動跟地方的消費與文化就少了些連結。前鎮子看了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的書《空間就是權力》裡面有許多發人省思的話,簡單來說,我們生活周遭的空間規劃,住家的格局、裝潢,摩托車停靠的位子除了是我們平常的習慣外,許多擺設也是依照我們自身的感受,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但也就是我們的習慣,讓這些平常的作息變得過於平常,我們將他當做是理所當然的生息,卻很少在用新鮮的態度去觀察我們跟這些人事物的關係。
我們可能忘記當初在汽車駕訓班第一次採油門的那個蠢樣,那感覺跟自己身體陌生的感覺,卻在過了一年後可以很習慣的奔馳在路上。也許忘記幼時第一次爬上椅子,第一次奔爬在桌腳企圖往父親的肚子撲去而開始學會走路的偶然。
我們可能怒罵民代跟地方重要人士合縱罔顧百姓利益,也可能不屑那些因自身利益要求民代關說在自己住家周圍增加一些設施,我們也可以認為許多基礎建設做的很差,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我們的文化特色,這是我們許多不同的人共同創造的環境,但對象是誰,目標是什麼,是否真正關心或用心在身體,意識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這陣子多走許多路,偷聽了許多路人的對話,因為沒車騎被迫跟自己的社群近了一些,其實我們也有許多用心的店家,很多住戶在自己的家園種些花花草草。也可以仰望著上方自己少去注意的建築,抱著好奇跟親近的心會發現一切都變得更新鮮,更親近,也或許其實是很陌生的。
畢竟........這不只是一台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