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書市


書不好賣。但看人買書還是件快樂的事。尤其當她在結帳後說:「哇!謝謝。這紙袋真好看。」心中感到欣慰。後來我把抽屜的紙袋拿起來才發現有幾個紙袋真不錯充滿質感,重點是大多的小紙袋都是工讀生用手摺出來的。大多在書店工作的人最後大概都會練就很細心的手藝。

逛書店的人來來去去,如果非例假日一個上午恐怕一個人都沒有。獨立書店的劣勢,以前逛書店時很少感覺到一個人置身在空無一人的書店看書,因為你投視的目光就在展視台與書本內容,偶爾回頭注意櫃檯的正妹有多少人在逛書店已經不是多重要的事情。有時候店內就一兩位客人也通常他們都會逛得很久,但他們實際上是怎麼逛,看了哪些書我也真不曉得。因為當他們置身在書店往往就像消失的人融入在書海當中。每當我換個視線後才發現,原來你還在。等到整點的鐘響起,才發現時間又過了一小時。閱讀的魅力,渾然不知時間流。

有些有趣的客人,一位老先生狐疑的逛完一圈後來到櫃台詢問有沒有某人的大作,正當工讀生準備按鍵盤查詢時有經驗的店長很快的說有這本書,然後帶老先生去看看書籍的位置。原來,他就是作者。大概不定期來一次看看自己的著作有沒有上架出售。

大多的客人空手而回,你當過顧客也會知道,書貴,閱讀其實是個高級的精神享受,對許多人而言有沒有買一本書並不是那麼重要,只要忍一時幾天後就無關緊要了。況且看書的機會很多,跟朋友借閱,去圖書館等候補,大多的答案是短時間內看不看不是多大的重點。重點是書本的替代性太高的了,我們很難去錯過一件喜歡的衣服因為你不敢保證他有大規模的生產,你也不敢保證出了這間店後你還可以在別間店,網路買到一模一樣的它。最大的理由是衣服很直接顯現在外表,象徵呼應內在。一件衣服可以百搭,不怕過季,還可以搭配在不同場合,對照自己當天的心情,表明自己的態度,還有衣服的選購對大多人而言就是說明當下的心情與精神狀態,對應體態等等。

但就跟穿著一樣,雖然我們可以按照往常的經驗去判斷這個人的穿著是怎樣的身分,學生就穿制服,房仲保險業者的西裝,學者式的穿著風格,休閒裝扮之類的。但這很難證明我們真的從一個人的外表就讀得出來他的內心世界。但書籍就有這魔力,一個穿著體面的上班族來櫃台結帳的書竟是羅智成的《透明鳥》,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訂購了一套攝影全集,一個小女生閱讀貿易史,幾位青年學子站在雜誌櫃角落討論社會議題。接下來一個客人、一個客人購置與自己靈魂相近的書過來結帳。他們彷彿告訴你自己最真實的靈魂,也跟我過去一樣,結帳的過程緩慢,也有很多的經驗是將自己口袋內僅有的錢掏出200,205,238......你剛剛說價錢是$272是吧?接著再等等,在翻片自己的口袋湊齊了數字,錢也直接攤在書皮,等候結帳的過程興奮,這比買一件精品等櫃姐將高級皮革打包在裝飾堆層的花俏等待還來得喜悅。因為,買書就是個很親切的事。它也很直接的填補了我們的欲望,滿足我們在質感上的飽足,體現我們在內涵與美感上的水準。你也順便告訴別人,告訴自己的靈魂狀態,同樣的它有時候也很無情的告訴別人,提醒自己一本不會說話的書,它的出現,它的價值,它的情感,也是來自於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