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四季分明,春天可以在櫻花下相見,人在花下相聚,人賞花,花看人,團團圓圓地好不寂寞,喧鬧的夏天,幽黯消逝的秋天,過了安詳又靜謐的冬天後,又另一個四季開始,這條路在京都不知道歷經多久的歷史路,在人事,場景,消逝,替換,修補,竄改後,現在想想,京都這幅理想秩序與安逸生活的畫作,一直按照他們的風格存在著。
這趟來到京都不像是在觀光, 比較像是自家人坐車到都市郊區去爬山,看風景,像是遠足般,少了套裝行程的時間限制,多了許多自由,也多了幾次迷路的理由。早早的出門,一天可能只去一兩個地點,然後趁著傍晚時分像是一般的日本國民,帶著愉悅的心情,疲倦的精神坐上大眾運輸回家。儘管過程中走到腳痛哀叫,肚子餓到幾乎不照三餐在吃,在車上睡覺,因為文化不同讓我時常腦袋處在空白的狀態,又因為嫉妒著許多相戀男女一起出遊賞楓,但又許多插曲讓我眷戀,逃避著恐懼,遁逃至心中的溫暖處,看到許多溫暖發現其實生活也可以這樣,輕鬆、簡單。
凝視著日本的多重風貌, 過去總是很直接與台灣比較,大概是共同的殖民記憶,讓大多數國人面對日本,總有著後殖民的政治記憶。日本的街道,風俗習慣,許多大大小小的圖景、配置喚起回憶,而回憶又待著一點哀傷,哀傷著落後,惆悵時間如果回去,現代化的台北會不會跟日本一樣?汽車靠左行,重視公共衛生,強調生養與修生,打造非福爾摩沙式的怠惰,偷工減料,毫無責任心的公共社會。
我們曾希望藉由一些文化移植來打造更祥和進步的社會,從過去曾經的前世修補未完成的今生。但台灣始終是台灣,當我踏入大阪梅田或是神戶後才發現,談到日本總是有些刻板的表象,有乾淨的街道,禮貌的國民,在我們認識的日本文化裡,確實有某種明顯易辨的特質,小的汽車,貼心的交通號誌,繁忙的奔波日,和服,茶道,歌舞伎町,重視傳統文化,拉麵,啤酒以及綺麗的節日,豐富有趣,乾淨,溫馨,潔白,顏色鮮明的四記這些特質幾乎可以跟日本文化畫上等號。但是深入注視著兩億多個異質的個體,又是許多多樣性的人、家庭、社區、公司、團體、亂七八糟的組合而成的龐大社會結構體。但我們還是彼此相似的,但整個日本精神發揮出來跟我國比較變有明顯的差異。然而,光是京都、大阪、神戶在這幾天的行走才發現,其實也是有許多明顯的差異,公車司機開車的態度,街道的整體感受,行人之間接觸的感受,服務生細心的程度,最後我們一家還是喜歡京都的氛圍。
或是說日本給我的感受在於他們反而更貼近過去的中國,承襲大唐盛世的文化,信奉儒學思維的教養社會,從他們在對話上保留了許多敬畏與客氣的用語,代代傳承的習慣來看,京都比現在的中國或台灣還要來得和諧,他們的建設想盡辦法保留人們習慣的用品,例如複雜的電車、地鐵、公車,還分成不同公司,不同車種的大眾運輸工具,避免了人們會出現的怠惰或民意的喧染而出現的以自用車方便為基礎的交通工具。而為了維持大眾的習慣就得提升更好的服務品質,專注在相關的人力使用,技術開發與車輛相關保養與維持,發展相關節慶所需,設計相關的配套方案,以人的習性養公共建設,以公共建設的需求吸收相關的人才,構成了日本龐大內需市場可以自給自足,讓人們可以多點安生立命又不會被酸作的工作不夠高尚,渴望人人變成科技新貴卻不知道為誰而活,為何而活,並非人人擁有財富、卻感覺在志業的選擇上毫無自信,無根無主體的國家。
因此,即使日本大街小巷各行各業都有許多冗員,但在他們身上卻很少看到對職業的怠惰,他們在表現上仍發揮著熱誠的,日本式的貼心,即使他們只有在各自上班時間這樣努力。但對於社會的責任,對食物的價值,環境的意義在種種結構,零零碎碎的事物結合起來後發揮出更佳的民本精神。車輛在交錯時會主動停在一端等候,公車司機寧可用時速30多的速度開下山也不願讓乘客感受到巔波,路如果太小條即使只是一台腳踏車從對向車道騎下來,開車的車主仍會待在原地等腳踏車行徑後在往前開去,就算這條路足夠他繼續往上前進;對他們來說對於寺廟、神社、自然的環境與食物看得到為輕鬆、自然,但就是在精神層面上看得更重,才將環境與民本相關的事物看待的格外珍惜。
坐在公車上行徑京都郊區大園準備去賞楓時,迎面而來被風吹下的落葉讓車上異質的乘客們齊呼:「綺麗ㄋㄟ」,吃的東西簡單,可以吃下嫩豆腐加祐子醋,這種簡單的味道近乎原味的料理讓日本人滿足的說著:「歐伊細」 ,說任何話的齊始句總是:「蘇哩媽現」,這就是日本。即使你不會講日本話,但到了他們的社會只要會「蘇哩媽現、大丈夫、阿哩鴨兜!」大概就可以讓你笑臉迎人在幾天之內過的快快活活的。但相對而言,要在日本生活就得懂得更多,因為整個生活壓力大,承襲著傳統以及想作的更好的精神,像達人般,結合了民本思維,重視生養與道德規範這是他們可以更好的原因。
在秋葉翩翩落下,一樣是成熟的季節,選擇秋季來到京都格外有另一種感覺,在馬家輝《死在這裡也不錯!》中提到,日本人稱賞櫻叫作「花見」,擴大解釋是不僅見花也要見人,花下見,花下不能相見,獨自賞櫻會流淚的。相對的楓葉其實也是如此,在它最美的時刻落下,在成熟中死去,老是甚麼,對他而言已經不重要了,飛揚吧,飛揚,像櫻花般一樣先凋謝在永生,在美中死去,在寧靜的空氣中炫麗,在藍綠的大地中展開冬季來臨之前,最後的安口曲,像是落幕,像夕陽,像是告知人們要休息,你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個時間,就靜靜地坐在神社或安靜的平台上,吹著冷風,喝著抹茶,看著被大家愛護的自然景色,沉默不語。
老靈魂阿,我說你現在在想些什麼!還不確定自我的生命方向?寄托著無數個夢,惆悵過去的靈魂不足為惜,而今日成為哀悼的過去,生命盤旋在此,是生是死,是福氣阿?還是墮落?看著朱天心的老靈魂(《古都》),看著卜正民《縱樂的困惑》故事中敘述的從冬至春至下最後在秋季結束的明朝,今昔之間該如何區隔?其實最後誰是誰,大概隨著幾世紀的發展後大家也分不清了,這裡或許曾經是個墳場,幾世紀前是荒地,現在變成購物商場。時光總是不斷地流逝,當我們垂垂老矣,我們開始思念許多,但思念什麼,卻無法很明確地捉摸,在老死之前記憶盤結在你的生活,你的腦中,爾後等你接受不了年輕人的價值與生活習慣後,我們將被淘汰,被回憶,接著又會有新的骨牌效應,幾千年後許多回憶化為共有,或許才幾時年後,有些活生生人生活出來的歷史就被政黨拿來當作具有經濟效應的附加價值被製造,被挪用,我們生活的當下其實就在這許多永無休止的符號,記憶,與時間奮戰,忍痛,歡笑,悲痛中與自己渡過。
但如果真沒有天使,唯一能夠喚醒行屍走漏的死者便是自己,在京都的東本願寺經我姐特別提醒後我們一家人看到兩段格外具有意義的話:
「Now, Life is living you. Let us discover the significance of birth and the joy of living.」
「現在,生命伴隨著你而活,讓我們一起去發掘生命能夠誕生的意義,並且要知足常樂地生活下去。」
瞧!多有意義的話,如果生命一開始就沒有出現,那我們還談何關於人生的種種?如果不能珍惜自己能夠有機會,有權利生存的條件,那這條生命的價值就毫無靈魂可言。
我們這樣懂得之後,縱然像是飛蛾撲火的奮鬥,也要像秋葉般, 即使凋謝了一樣永生,在何時,在何地,都曾經感動過許許多多,讓生命即使不完整,但在短暫的意義中在美中死去。
話說,我該去看看關於坂本龍馬的故事了。
參考資料:
寫作過程筆觸受到馬家輝、朱天心等作家許多影響,他們的思想與書寫豐富了我喜歡抒發的想像,在枯燥的故事背後,他們陪了我幾晚,即使被我修補,竄改,重新使用,但在作品可以出來前真是謝謝他們讓我的思緒可以鏗鏘有聲,美的許多。
圖片,東本願寺:
http://www.flickr.com/photos/alexwclee/2432633969/
後記:
旅遊時間:2010年11月25-29日。
第一天:大阪機場→京都車站→哲學之道→京都市區→三條通→三條大橋
第二天:大原→三千院→東本願寺
第三天:高雄→高山寺→石水院→嵐山→天龍寺
第四天:神戶→有馬溫泉→六甲山→大阪→梅田
第五天:京都→大阪機場→台北。
JR-Haruka→書店→拉麵→楓葉→泡湯→表參道→喫煙→精神→人間國寶→神戶牛串→生啤酒→Ropewa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