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綺麗的所在
說實在的,你不得不佩服真正善於遊玩的人。捨去一些號稱食尚玩家的玩咖,或擅於利用旅遊指南,走些定點玩訪,吃吃喝喝,湊個熱鬧的遊民。對我來說,我欽佩的是一些老行家級的漫遊者。例如:舒國治。他散漫、隨遇而安又有自覺地按照自己的方向遊山玩水。一趟旅程,舟車所至,似乎是他的靈性踏出漫遊無根,卻又是我們嚮往的優雅與休閒。
我甚至佩服我的父輩與長輩們。一趟我們眼中稱羨的知性之旅。許多美好的所在,都可以在他們步履之間看出他們對眼前景緻的漾往的態勢。那些眼神甚至是購買名產的執著。都是他們歷經歲月點滴才可以將旅遊玩的那樣有聲有色。這之間有許多細微的差異。由於我們這一代人幾乎生活在較單調,雖不乏味,但被文明物質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圈。我們看的到的是布爾喬亞式的頹廢浪漫,可以講究美食,甚至苛求些自己改不掉的惡習,逛書店,逛3C展場,名牌百貨,甚至在一間咖啡廳尋找一個理想的午後。
打的比方,同樣來的一個鄉村市集,我們眼前可以捕捉的畫面除了許多天然資源外,捫心自問我們居求在一個安定的旅遊動線,按照人造的規劃,街景佈置,來加長我們可以休閒,可以被刺激精神視覺的時間。這是文化產業的新穎之處。但細微的差異在於對於一些農產品,傳統編織品,琴棋書畫,歷史掌故,我們卻處於「漫遊者的狀況外」。用句簡單的話來形容,便是「我們還太年輕,甚至太嫩了。」如果休閒也可以看出一個品質,那這質量差異就在於你自有生活中的豐富程度而可以創造出旅遊時的敏感、好奇等等等等。這些加總無非是記憶的流年堆砌,帶有點辛酸、後天無意識的記憶堆切而成。
如果我真是懂的生活之者,看到那些花草,蔬果不知道有多興奮。
休閒是可以散漫的。也必須被重視,畢竟人的一生在被時間給規訓後除了工作,發呆等百無聊賴,休閒活動彷彿是人一生奮鬥之始的協調之物。其實並非強求各位成為一個旅遊達人,好比我休閒活動除了在家放鬆睡覺,出去賴在咖啡店,走些自覺跟自己個性吻合,可以慢遊於安心的街角巷弄外,其他的深山探險長途跋涉大概已成為我的夢靨。
你總得做自己吧?玩的出色、玩的漂亮,連玩都是玩出自己,這才是綺麗的所在。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陸以正專欄-〈茉莉旋風 吹不進土耳其〉
2011-10-03 中國時報 【陸以正】
中東與近東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裡,未受茉莉花旋風影響的,只有土耳其一國。原因很簡單,土國自從一九二三年凱末爾將軍(Mustafa Kemal Ataturk,最末一字為凱末爾逝世後,土國給他的尊稱,意謂英勇無比。)建國,至今八十八年裡,始終遵循「政教分離」原則。信仰歸信仰,政治歸政治,互不干擾。
八十八年前就將這兩者分割,是土耳其的幸運。國家因此避免了像中東和北非其它回教國家,年青人為推翻貪汙腐敗的獨裁政權,揭竿起義,造成兩年多來的紛擾不安。因為土國屹立不搖,它在其餘伊斯蘭國家中間的地位又水漲船高,恢復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土耳其本就是大國,面積七十八萬餘平方公里,幾達台灣廿二倍之多;人口七千三百多萬人,是世界第十八位。就人種學而言,中國古代稱它為「突厥」。歐洲中世紀裡,拉丁文稱它為Turchia,意謂 「Land of the Turks」。這個民族曾被蒙古族征服,後來又成為東羅馬帝國(Byzantine Empire,史稱拜占庭帝國)建都之地。它最重要的城市,就是羅馬帝國分裂後,一度曾為東羅馬首都,以當時逃到那裡避難的東羅馬皇帝的名號命名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東羅馬帝國與紀元前就已存在、西方文明始祖的西羅馬帝國有何不同?簡單點說,西羅馬信奉多神教,受希臘神話影響甚深,說希臘語。東羅馬則信奉天主教,地域雖然廣闊,以拉丁語為主。史家將公元三二四年定為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分界期,相當於中國東晉明帝太寧二年。依照土耳其的說法,中國的新疆省那時也屬他們所有,土國自稱西土耳其斯坦,新疆則稱東土耳其斯坦(East Turkestan),維吾爾族也就是土耳其族。
七十一年後,即公元三九五年,拜占庭帝國一分為二。東半部變成東羅馬帝國,延續了一千零五十八年,最終被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取代。公元十四至十九世紀裡,奧圖曼帝國曾為歐、亞、非三洲的霸主,疆域廣闊。它控制了歐亞陸地交通的樞紐|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與達達尼爾海峽(Dardarnelle Strait)|環抱的馬爾馬拉海(Marmara Sea)。俄國的黑海艦隊被它掐住了喉嚨,動彈不得。
土耳其的戰略地位,占據歐亞兩大洲間陸上交通的樞紐,重要性有增無減。前蘇聯時期,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約的重鎮。從土國機場起飛的戰機,直接威脅到俄國大部分疆域。俄國雖然民主化了,美國仍然抱著提防的心理。今日土耳其是北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歐洲安全合作組織(OSCE)、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以及G-20的會員,顯示世界各國對它重視的程度。它唯一不得其門而入的,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為什麼呢?因為歐盟最終目的是統一全歐,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與美國、中國分庭抗禮。土耳其百分之九十七的領土在亞洲,只有百分之三在歐洲,即舊日的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Istanbul)。土國一九六三年就加入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但只能成為副會員(Associate member),不能享受會員應享的權利。一九九五年,獲准加入歐洲關稅同盟。二○○一年與歐盟開始入會談判,一拖十年,毫無進展,如今該夢醒了。
土耳其政局相對而言頗為穩定。今年六月十二日剛舉行過普選,在單一國會五百五十席裏,由歐度根(Recep Tayyip Erdogan)領導的「正義發展黨(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土文簡稱AKP)」,獲得三百廿六席,遠超過第二位的「共和人民黨(CHP)」與第三位「民族行動黨(MHP)」再加上無黨派議員的總數。
依照土國憲法,現任總統奎爾(Abdullah Gul)只是虛位元首,實權操於首相手中。歐度根以正義發展黨主席身分,已經做了八年首相,此番該黨大勝,自然繼續執政。美國紐約的「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FPRI)」中亞問題專家羅賓斯(Gerald Robbins)曾有專文,分析土耳其選舉結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查閱。
歐度根是個人才,一九九四年當選伊斯坦堡市長。三年後卻因在群眾場合朗誦了一首新詩,莫名其妙地被捕,關了四個月,又糊裡糊塗地獲釋。氣憤之餘,他才創立AKP,二○○二年大選獲勝,掌握政權。他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挑戰貪汙腐敗的舊政權。他緊縮通貨的行動,一下子把鈔票面額刪掉六個零,最為土人稱道。
中近東地區動盪不安,已歷三年,各國人民望治心切。環顧全區,唯有土耳其相對安定,經濟也未受影響。土國能否重振當年雄風,就要看歐度根首相了。
中東與近東所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裡,未受茉莉花旋風影響的,只有土耳其一國。原因很簡單,土國自從一九二三年凱末爾將軍(Mustafa Kemal Ataturk,最末一字為凱末爾逝世後,土國給他的尊稱,意謂英勇無比。)建國,至今八十八年裡,始終遵循「政教分離」原則。信仰歸信仰,政治歸政治,互不干擾。
八十八年前就將這兩者分割,是土耳其的幸運。國家因此避免了像中東和北非其它回教國家,年青人為推翻貪汙腐敗的獨裁政權,揭竿起義,造成兩年多來的紛擾不安。因為土國屹立不搖,它在其餘伊斯蘭國家中間的地位又水漲船高,恢復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土耳其本就是大國,面積七十八萬餘平方公里,幾達台灣廿二倍之多;人口七千三百多萬人,是世界第十八位。就人種學而言,中國古代稱它為「突厥」。歐洲中世紀裡,拉丁文稱它為Turchia,意謂 「Land of the Turks」。這個民族曾被蒙古族征服,後來又成為東羅馬帝國(Byzantine Empire,史稱拜占庭帝國)建都之地。它最重要的城市,就是羅馬帝國分裂後,一度曾為東羅馬首都,以當時逃到那裡避難的東羅馬皇帝的名號命名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東羅馬帝國與紀元前就已存在、西方文明始祖的西羅馬帝國有何不同?簡單點說,西羅馬信奉多神教,受希臘神話影響甚深,說希臘語。東羅馬則信奉天主教,地域雖然廣闊,以拉丁語為主。史家將公元三二四年定為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分界期,相當於中國東晉明帝太寧二年。依照土耳其的說法,中國的新疆省那時也屬他們所有,土國自稱西土耳其斯坦,新疆則稱東土耳其斯坦(East Turkestan),維吾爾族也就是土耳其族。
七十一年後,即公元三九五年,拜占庭帝國一分為二。東半部變成東羅馬帝國,延續了一千零五十八年,最終被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取代。公元十四至十九世紀裡,奧圖曼帝國曾為歐、亞、非三洲的霸主,疆域廣闊。它控制了歐亞陸地交通的樞紐|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horus Strait)與達達尼爾海峽(Dardarnelle Strait)|環抱的馬爾馬拉海(Marmara Sea)。俄國的黑海艦隊被它掐住了喉嚨,動彈不得。
土耳其的戰略地位,占據歐亞兩大洲間陸上交通的樞紐,重要性有增無減。前蘇聯時期,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約的重鎮。從土國機場起飛的戰機,直接威脅到俄國大部分疆域。俄國雖然民主化了,美國仍然抱著提防的心理。今日土耳其是北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歐洲安全合作組織(OSCE)、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以及G-20的會員,顯示世界各國對它重視的程度。它唯一不得其門而入的,是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為什麼呢?因為歐盟最終目的是統一全歐,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與美國、中國分庭抗禮。土耳其百分之九十七的領土在亞洲,只有百分之三在歐洲,即舊日的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堡(Istanbul)。土國一九六三年就加入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但只能成為副會員(Associate member),不能享受會員應享的權利。一九九五年,獲准加入歐洲關稅同盟。二○○一年與歐盟開始入會談判,一拖十年,毫無進展,如今該夢醒了。
土耳其政局相對而言頗為穩定。今年六月十二日剛舉行過普選,在單一國會五百五十席裏,由歐度根(Recep Tayyip Erdogan)領導的「正義發展黨(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土文簡稱AKP)」,獲得三百廿六席,遠超過第二位的「共和人民黨(CHP)」與第三位「民族行動黨(MHP)」再加上無黨派議員的總數。
依照土國憲法,現任總統奎爾(Abdullah Gul)只是虛位元首,實權操於首相手中。歐度根以正義發展黨主席身分,已經做了八年首相,此番該黨大勝,自然繼續執政。美國紐約的「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FPRI)」中亞問題專家羅賓斯(Gerald Robbins)曾有專文,分析土耳其選舉結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上網查閱。
歐度根是個人才,一九九四年當選伊斯坦堡市長。三年後卻因在群眾場合朗誦了一首新詩,莫名其妙地被捕,關了四個月,又糊裡糊塗地獲釋。氣憤之餘,他才創立AKP,二○○二年大選獲勝,掌握政權。他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挑戰貪汙腐敗的舊政權。他緊縮通貨的行動,一下子把鈔票面額刪掉六個零,最為土人稱道。
中近東地區動盪不安,已歷三年,各國人民望治心切。環顧全區,唯有土耳其相對安定,經濟也未受影響。土國能否重振當年雄風,就要看歐度根首相了。
呂紹煒。〈我見我思-再會了,銀鹽時代!〉
2011-10-03 中國時報 【呂紹煒】
這兩天,國際上傳出柯達公司可能要宣布破產的消息。較令人訝異的不是柯達走入末途,而是它竟然還「撐」到現在。這個有一三○年歷史,堪稱「銀鹽時代」(即傳統底片)代表性廠商的沒落,不是敲響銀鹽時代的喪鐘而已,而是宣告銀鹽時代正式「入土為安」矣!
柯達公司成立在一八八一年,是傳統底片的大廠,第一台給非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也是柯達發明。它的底片、沖洗店,曾經遍布全球各大街小巷,舊世代人們的歡樂、悲傷,都是用銀鹽底片記錄、保存;其感光技術曾執全世界之牛耳。柯達也名列美國道瓊成分股之內,代表它曾是美國最強大、最有代表性的企業。
不過,再強大的公司,仍難敵時代浪潮的刷洗。數位時代來得又急又快,在銀鹽大廠仍掙扎於新舊時代之際,這股巨浪就已把他們洗盡,沖出歷史之外。柯達在二○○四年就停止在歐美生產底片、傳統相機。當年四月,柯達被踢出道瓊成分股外,理由非常直接與簡單:柯達是一家風光不再的公司。去年,它再被踢出史坦普五○○指數之外。
柯達沒落跡象,幾乎可說「觸目可見」;大街小巷、男女老幼,人人皆投入數位攝影,但沒有人在用底片,許多人都已不記得底片是啥了,甚至,三十歲以下者,大概不少連底片都未玩過。因為,數位攝影既方便、成本又低,傳統底片毫無招架之力。
近年台灣的鳥類攝影人數暴增,就是賴數位普及之賜。鳥兒跳動不已,所以鳥類攝影難度高、失敗率更高,只好拚命按快門。外出拍一天鳥,如果鳥況較佳,拍個上千張很正常。如果使用傳統底片,一卷三十六張的花費大概是四百元,一天下來就要花超過一萬元,坦白說,大部分人是玩不起。但數位呢?一張記憶卡搞定,而且可重覆使用哩。
此外,數位攝影方便,拍完螢幕立刻檢視,拍壞了再拍,不必等沖洗出來後再頓足飲恨;回家上傳電腦立刻可欣賞,不必再跑沖洗店焦急乾等。過去,只有少數玩家才能享受暗房沖洗、自己調整相片效果的樂趣;現在,每個人的電腦都是一個「數位暗房」,愛怎麼修圖就怎麼修。你說,還有人要拍底片嗎?
幾年前,還會碰上不少「老派」的攝影家,堅持銀鹽底片的效果較佳;但隨著技術進步,許多專業級的數位相機,效果早已超越底片。銀鹽派原本還可引以為傲的大底片相機,也紛紛改為數位機背,畫數動輒四、五千萬以上。慢慢的,銀鹽派也悄然的改用數位。日本底片大廠富士今年把庫存的銀鹽底片賣得差不多了,未來可能不再生產。很快的,繼續眷戀銀鹽者,大概只能到夢中拍照了。
那個李立群代言的「它抓得住我」的廣告,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吧?那是同樣有超過百年歷史的日本底片大廠柯尼卡的廣告。不過,它比柯達更早消失在銀鹽圈。二○○三年它先與另一家光學廠美能達(Minolta)合併,到二○○六年還是撐不住,被索尼併購,正式退出照相機與攝影事業,其底片與相紙也在隔年停產。索尼併購柯尼卡是看上其光學技術,但其推出的產品完全是數位相機,銀鹽,連碰都不碰。
其實,柯達在數位時代不是完全沒機會─別忘了,第一台數位相機是一九七五年,由柯達製造出來的。不過,就如歷史上許多企業一樣,它原本的事業太成功了,反而絆住它轉變的步伐,最後終落入淘汰之列。柯達的破產,代表超過百年歷史的銀鹽時代正式走入歷史。就讓咱們揮揮手,告別那曾幫我們記錄下許多歡樂生活的朋友吧。再會了,銀鹽時代!
這兩天,國際上傳出柯達公司可能要宣布破產的消息。較令人訝異的不是柯達走入末途,而是它竟然還「撐」到現在。這個有一三○年歷史,堪稱「銀鹽時代」(即傳統底片)代表性廠商的沒落,不是敲響銀鹽時代的喪鐘而已,而是宣告銀鹽時代正式「入土為安」矣!
柯達公司成立在一八八一年,是傳統底片的大廠,第一台給非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也是柯達發明。它的底片、沖洗店,曾經遍布全球各大街小巷,舊世代人們的歡樂、悲傷,都是用銀鹽底片記錄、保存;其感光技術曾執全世界之牛耳。柯達也名列美國道瓊成分股之內,代表它曾是美國最強大、最有代表性的企業。
不過,再強大的公司,仍難敵時代浪潮的刷洗。數位時代來得又急又快,在銀鹽大廠仍掙扎於新舊時代之際,這股巨浪就已把他們洗盡,沖出歷史之外。柯達在二○○四年就停止在歐美生產底片、傳統相機。當年四月,柯達被踢出道瓊成分股外,理由非常直接與簡單:柯達是一家風光不再的公司。去年,它再被踢出史坦普五○○指數之外。
柯達沒落跡象,幾乎可說「觸目可見」;大街小巷、男女老幼,人人皆投入數位攝影,但沒有人在用底片,許多人都已不記得底片是啥了,甚至,三十歲以下者,大概不少連底片都未玩過。因為,數位攝影既方便、成本又低,傳統底片毫無招架之力。
近年台灣的鳥類攝影人數暴增,就是賴數位普及之賜。鳥兒跳動不已,所以鳥類攝影難度高、失敗率更高,只好拚命按快門。外出拍一天鳥,如果鳥況較佳,拍個上千張很正常。如果使用傳統底片,一卷三十六張的花費大概是四百元,一天下來就要花超過一萬元,坦白說,大部分人是玩不起。但數位呢?一張記憶卡搞定,而且可重覆使用哩。
此外,數位攝影方便,拍完螢幕立刻檢視,拍壞了再拍,不必等沖洗出來後再頓足飲恨;回家上傳電腦立刻可欣賞,不必再跑沖洗店焦急乾等。過去,只有少數玩家才能享受暗房沖洗、自己調整相片效果的樂趣;現在,每個人的電腦都是一個「數位暗房」,愛怎麼修圖就怎麼修。你說,還有人要拍底片嗎?
幾年前,還會碰上不少「老派」的攝影家,堅持銀鹽底片的效果較佳;但隨著技術進步,許多專業級的數位相機,效果早已超越底片。銀鹽派原本還可引以為傲的大底片相機,也紛紛改為數位機背,畫數動輒四、五千萬以上。慢慢的,銀鹽派也悄然的改用數位。日本底片大廠富士今年把庫存的銀鹽底片賣得差不多了,未來可能不再生產。很快的,繼續眷戀銀鹽者,大概只能到夢中拍照了。
那個李立群代言的「它抓得住我」的廣告,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吧?那是同樣有超過百年歷史的日本底片大廠柯尼卡的廣告。不過,它比柯達更早消失在銀鹽圈。二○○三年它先與另一家光學廠美能達(Minolta)合併,到二○○六年還是撐不住,被索尼併購,正式退出照相機與攝影事業,其底片與相紙也在隔年停產。索尼併購柯尼卡是看上其光學技術,但其推出的產品完全是數位相機,銀鹽,連碰都不碰。
其實,柯達在數位時代不是完全沒機會─別忘了,第一台數位相機是一九七五年,由柯達製造出來的。不過,就如歷史上許多企業一樣,它原本的事業太成功了,反而絆住它轉變的步伐,最後終落入淘汰之列。柯達的破產,代表超過百年歷史的銀鹽時代正式走入歷史。就讓咱們揮揮手,告別那曾幫我們記錄下許多歡樂生活的朋友吧。再會了,銀鹽時代!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楊佳嫻〈詩人 最驕傲也最窮蹇的行業〉
2011-09-3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楊佳嫻小檔案 1978年生,高雄人,台大中文博士。詩人,散文家,活躍的網路寫作者,現為清大、台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熟讀《紅樓夢》與張愛玲,時常記不住自己寫過的詩。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年輕詩人:
鄭愁予曾在詩中說,「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作為一門行業,它可能是最驕傲,也最窮蹇,最自信,也最自疑。
詩人從古典世界的貴族,變成現代世界的邊緣人,已經百年了。這種在方寸之間節制、精確,又保有神秘地處理感性經驗的文類,百年中固然仍有光榮時刻,可是,大半時間,詩人們被視為獨異者/放逐者的同義詞。詩人們所掌握的才能,大抵是煉金,從痛苦中提煉風景,或者靈視,從舊事物中看出新意;而這些才能,又因為稀有,且能動搖、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目光,當然可以目之為創造。
這樣的位置與特質,我想到了下一輪太平盛世仍然不會改變。一代又一代,無數年輕人發現詩的撫慰與魔力,投入其中,承受來自現實與自身的懷疑。而詩之所以在青春時光驟然發動,在你們的時代,我想,也還是因為美與幻滅。比如張愛玲《小團圓》裡,九莉看見書中壓扁了的玫瑰,落下淚來,母親立即對弟弟九林機會教育,說這種事情才值得哭,不要為了要不到糖果而哭。九莉的眼淚是長大的眼淚--看見了華年遺留的屍首,感受美的同時,也認識了生的寂然。
文學寫作者窮其氣力,處理得而必失的人生,以不同姿態色調的文字與視野,面對時間的掠奪,與昨日的幽靈交談。除了某些特定情況,詩是為自己寫,可是寫出來,竟然擊中自己以外的人--那是意外,不是目的。
可是,你們所面對的,較之於我,畢竟不同。紙面媒體普遍來說正逐漸失去權威,經典書單褪色,黨國已成昨日黃花。老是被副刊退稿嗎?老是無法得到文學獎評審和大出版社主編青睞嗎?討厭的大人就不要理會啊,於是,你們選擇乾脆繞過,辦自己的刊物,辦自己的文學獎,辦自己的出版社,自費出版一樣把詩集弄得漂漂亮亮,上社交網站搞宣傳,也並不怎麼花錢。百花齊放,勇氣十足。
第一本詩集通常是詩人頭次出演,在職業生涯中戲份吃重,我們怎麼能忘記夏宇《備忘錄》、鯨向海《通緝犯》這樣的第一本詩集帶給我們的無窮感受?那些又年輕又成熟的詩!自由、多樣與熱鬧,本是你們最大的優勢,而創作所需要的沉思、打磨和鍛鍊,卻剛好最需要耐性、時間與孤獨--在動態快速更新的時代,這些都是難得,可是,詩是最經濟的文體,它正需要這些工夫,因為精粹與糟粕,太容易在噪音和躁進中被搞混。
一切時效都在縮短,每天這世界不知道扔棄了多少隻鳳梨罐頭。詩人反其道而行,追尋靈光的永恆,幻影中的溫暖,意欲重建巴別塔圖書館。波赫士在詩中曾說:「水在我嘴裡仍有甜味/詩節的優美沒有把我拋棄」,又說,「花園,我的話到此為止/但我一直會琢磨:/你樹木的蔭翳純屬偶然/ 還是你的一番好意。」詩是詩人的蔭翳,那些文字與音樂,是對所有心思深敏之人的好意。楊佳嫻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