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自由與理智
突然想到一件事,「理智與自由」之間的關連。請容許我引用張大春《撒謊的信徒》扉頁格言:
「我們從來沒有比在德國佔領期間更自由過。從說話的權利起,我們喪失了一切的權利,每天我們都受到當面的屈辱,卻必須沉默地接受......我們隨處都會碰到我們自己可厭而枯燥的圖像__我們的壓迫者要我們接受的。而由於這一切,我們得以自由。(沙特)」
當然,以上有點斷章取義。而且在我的論述下也承認自由的原則有好幾種。因人而異。但離不開的是對於一種「壓迫式脫逃、遁避、閃躲或超越」從結構上來看,它取決在你個人對煎熬的設定,接下來才會有脫離監牢的釋放感,自由油然而生。
這陣子待業,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難得的長假,一輩子沒有多少這種機會,要在這日子當中好好栽培自己做些什麼。但對我而言,這種現況是痛苦的。興趣無窮發揮,沒事可做,消磨自信,而期待變成哈金式的痛苦等待,它串流著回憶、當下與思索盼望,卻無法得到有形的價值。
我會忽然想念服兵役時期,回想假日獨自坐在中研院寫論文的日子。那時不認為自己自由因為你被結構綑綁,因為目標成為意念的枷鎖,你千呼萬盼的希望走到出口。但現在想想,那當下自己是自由的。
我可以善用自己的理智去做些什麼,也因為痛苦,才生出一種盼望。而也在那當下你才可以徹底的思考自己的良知在那種情境下可以如何辨識真偽。接著你才會想到屬於自己快樂的事。
這是真實自由的代價吧。在自己成為囚徒的時候尋找到一個真理的出口。
照片來源:
(在內文有敘述)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媒體一講 回到一種感覺主義
說到媒體太容易了。就看電視嘛,有什麼難。電視人人會看,起床、下班、睡前,看電視的時間很多。但也有人選擇不看,時間不夠,事業繁忙。但我選擇上網,我搜尋資訊。阿!還有,我會跟女朋友去看電影,我也知道李大仁,知道那些年,你最近看了哪幾部?
可是你真的懂得分辨媒體對你的好處嗎?
可是你真的懂得分辨媒體對你的好處嗎?
I.媒介的功能來自於我們的基本需求
媒體在變成我們談到俗濫的第四權之前,它就是個媒介,橋樑,說是工具吧。像是兩個紙杯中間的線,讓我們聽得到對方或外界的聲音。然後世界越來越大,越來越大,也越來越便捷。透過沒有聲調的書信往來,電報,話機,網路,我們通過好幾種方式得到訊息,也因為生活的需要,軍事、外貿,心靈精神的休閒娛樂;媒體發揮好幾種媒介功能在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但漸漸的我們也被它們給消費了。
II.我們選擇媒體的方式來自於習慣
平常我們會與人溝通跟親友聯繫,一個人就跟電腦互動,打電話傳簡訊或看電視接收資訊與社會連結。然而,我們對善惡有喜好,喜歡選擇談話對象,對有交集的人談心事,談話內容也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因此,我們對節目也有選擇,對言論有意見,喜歡自己的明星,連小朋友從小就可以分辨節目種類,從小跟同學討論節目話題,多少對照自己的現實生活。好比我們用入戲的心情將自己的人生際遇給偶像化了。
我們選擇媒體的方式其實只是來自於我們本身的社會背景,自己的成長環境,我們的所見所聞培養的人格特質也決定了我們面對媒體的態度。
媒體作為媒介同時也呼應群聚社會那在容易寂寞的日子,溝通只是希望找到一個溫暖的方式保護自己。
III.仲介者與消費者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接受到資訊的方式被科技的承載壓力遠比《1984》還有深化又壓抑許多。走在街頭我們隨時成為主角,進入特定場所手機馬上浮出簡訊,「歡迎您進入XX飯店,我們提供您XXX的服務。」資訊無處可逃,資訊隨處都是,什麼都可以成為新聞,任何事都是訊息。
媒體成為一個資訊的仲介者,它負責生產我們需要的訊息,從政治、財經、生活、社會、地方、國際、娛樂、焦點乃至於我們需要的兩岸。透過報導我們看見了新聞、透過編製收看節目,從頭到尾我們與媒體之間的關係都陷入了一場混亂到「可見的資訊」。
但我們真的看見了什麼?
IV.連環泡與師出同門
英文Free rider俗稱「搭便車者」,雖不到「順手牽羊」這種負面詞彙,但意思比喻一個人不耗費任何付出上的成本就經歷了一個過程。就生活在現代社會人而言,我們隨時在身分上會變成一個free rider,我們不用備課就可以接受教學上的知識、不必習得醫學技能就擁有醫生幫我們看病,在這狀態下是極為安逸的。就接收新聞訊息上亦然。我們接受了龐大的訊息、新聞資訊、藝文活動、電影、小說、一切讀本,然後對我們所認識的世界觀「再」進行解釋,重新消化,最後實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但仔細想想,在資訊越來越龐大複雜的年代,我們得到的資訊是有效的價值,還是一如噴香水式的陳腔濫調?
用「連環泡」來形容出自於黃凡的《東區連環泡》他遊戲的比喻事件的發生到結束,到新聞的出現,日復一日,連環效應,師出同門的都有根源,原自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面貌。我們習慣於這樣想事情,對新聞這樣理解,工作就只是如此,商戰、金錢萬歲。
我們的角色只是一個free rider.我們只要盡忠在自己的職責就可以不耗費任何心力接受到被歸納、精煉出來的文字與新聞畫面。或許我們是個消費者,但畢竟我們只是接受訊息,我們很少參予,偶爾進入過程斤斤計較,計較文字上的精準、資訊正確性、道德尺度等等等等。
V.回到一種感覺主義
因此,媒介的好壞或差異基本上是根植在我們的基本觀念認知。然而,跟生活一樣我們很少去反省與人交際的方式,很少體會別人感受,我們聽到了訊息也時常無從回應,甚至跟理解自己一樣,與人爭吵後一樣過自己生活,老子也不老子,活的自在最重要。
然而,溝通就出現了問題,想法也無法改變。
而媒體最為溝通的媒介也就一如往常,拋出問題,演出我們熟悉的問題,熟悉的思考方式,透過文字、聲音、動作、畫面,上演婆媳、外遇、劈腿、商場談判、因果糾紛、兄弟鬥爭、權力豪奪、八卦雲流,好看的畫面,精彩的演出,現成的材料,編製輸出,卻很少在去解釋或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源。
而我們更好的關係,也就聲色犬馬,一如夢幻泡影了。
註:
1.有些內容受益於學學文創課程與教會的人際溝通課程。
2.圖片:http://www.google.com.tw/imgres?um=1&hl=zh-TW&rlz=1T4GGLL_zh-TWTW396TW396&tbm=isch&tbnid=Xoc9O6U2sJJ3GM:&imgrefurl=http://islandbreath.blogspot.com/2010/12/2011-brave-new-dystopia.html&docid=tZR4NjF8-3wGoM&imgurl=http://www.islandbreath.org/2010Year/12/101227orwells1984.jpg&w=520&h=427&ei=24ZkT6SdG-7SmAXWpayQCA&zoom=1&iact=hc&vpx=778&vpy=134&dur=383&hovh=203&hovw=248&tx=166&ty=152&sig=110998107368811720524&page=1&tbnh=153&tbnw=203&start=0&ndsp=22&ved=1t:429,r:3,s:0&biw=1600&bih=698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當兵收穫多》
刊於:《青年日報》副刊 「軍中文藝創作園地」
作者:吳添成 後備九○三旅步二營
日期:中華民國一○一年三月九日 星期五
我自從懂事後就沒想過人生下一階段會以哪種形式出現,包括即將退伍的這天。
對我來說這是一場另類的畢業典禮。自研究所畢業後曾以為人生不會再遇到比念書、思考、寫論文還要困難的事。我讀過許多經典著作,學習思想家的言論,便認為自己的思想已具有同樣的水準,但那些學養竟成為傲慢,在入伍後,幾經掙扎才逐漸體會謙遜,我花了很多時間才從傲慢的高塔上走下來。
入伍前的我,除了念書之外,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都是當兵後才學會的。雖說從零開始起步困難,倒數的日子煎熬,業務壓力過大,但那些日子已成為難忘的記憶。
如果說念書的用意是在於修身、養性,那當兵剛好給我一個身體力行的機會,也就是在最底層的環境中重新認識自己。畢竟人生有許多經驗,都得依賴時間和不同的機運累積而成的。
我從小兵做起,分發到最基層的單位,擔任最底層的命令接受者。在此環境與不同成長背景的弟兄生活,我們被共同的命運牽繫,儘管每個人對軍旅生活感受不同,但在服役過程中,我重新體會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道理。原來人生未在繁瑣與嚴苛之間徘徊,便無法體會別人的痛苦,更無法印證生活的艱辛與和平的可貴,透過服兵役,我才真正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多麼艱難。
服兵役有制約,無法我行我素優閒度日,任務繁雜、命令如山無從抗令,但也惟有經歷桎梏才能體會自由更深刻的意義,才不致因為虛度安逸,導致自我迷惘。
我很喜歡康拉德的一段話:「男人都是熱愛自己的榮譽與義務,因為他們想要過著正直的生活,雖然沒有人告訴他們正直的生活是什麼,他們只知道那是一種渴望。」人生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真正的方向是什麼,每個人都要去探索,人們若能在過程中去突破,並履行自己的職責,在執著的過程中就可以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換言之,役期不過是人生裡的一個過程,自己就是命運的掌舵者;因為人生不像電影有預擬的劇本,雖然無人導演,但你可以決定自己的角色。因此,我要恭喜自己完成現階段的任務,修滿「當兵學分」,即將「畢業」了。至於下一個航行會遇到什麼挑戰,就坦然面對吧!如鏡的大海,流逝的浪雨,人在大海中面對迷惘的恐懼,終究得靠自己去克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