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書市


書不好賣。但看人買書還是件快樂的事。尤其當她在結帳後說:「哇!謝謝。這紙袋真好看。」心中感到欣慰。後來我把抽屜的紙袋拿起來才發現有幾個紙袋真不錯充滿質感,重點是大多的小紙袋都是工讀生用手摺出來的。大多在書店工作的人最後大概都會練就很細心的手藝。

逛書店的人來來去去,如果非例假日一個上午恐怕一個人都沒有。獨立書店的劣勢,以前逛書店時很少感覺到一個人置身在空無一人的書店看書,因為你投視的目光就在展視台與書本內容,偶爾回頭注意櫃檯的正妹有多少人在逛書店已經不是多重要的事情。有時候店內就一兩位客人也通常他們都會逛得很久,但他們實際上是怎麼逛,看了哪些書我也真不曉得。因為當他們置身在書店往往就像消失的人融入在書海當中。每當我換個視線後才發現,原來你還在。等到整點的鐘響起,才發現時間又過了一小時。閱讀的魅力,渾然不知時間流。

有些有趣的客人,一位老先生狐疑的逛完一圈後來到櫃台詢問有沒有某人的大作,正當工讀生準備按鍵盤查詢時有經驗的店長很快的說有這本書,然後帶老先生去看看書籍的位置。原來,他就是作者。大概不定期來一次看看自己的著作有沒有上架出售。

大多的客人空手而回,你當過顧客也會知道,書貴,閱讀其實是個高級的精神享受,對許多人而言有沒有買一本書並不是那麼重要,只要忍一時幾天後就無關緊要了。況且看書的機會很多,跟朋友借閱,去圖書館等候補,大多的答案是短時間內看不看不是多大的重點。重點是書本的替代性太高的了,我們很難去錯過一件喜歡的衣服因為你不敢保證他有大規模的生產,你也不敢保證出了這間店後你還可以在別間店,網路買到一模一樣的它。最大的理由是衣服很直接顯現在外表,象徵呼應內在。一件衣服可以百搭,不怕過季,還可以搭配在不同場合,對照自己當天的心情,表明自己的態度,還有衣服的選購對大多人而言就是說明當下的心情與精神狀態,對應體態等等。

但就跟穿著一樣,雖然我們可以按照往常的經驗去判斷這個人的穿著是怎樣的身分,學生就穿制服,房仲保險業者的西裝,學者式的穿著風格,休閒裝扮之類的。但這很難證明我們真的從一個人的外表就讀得出來他的內心世界。但書籍就有這魔力,一個穿著體面的上班族來櫃台結帳的書竟是羅智成的《透明鳥》,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訂購了一套攝影全集,一個小女生閱讀貿易史,幾位青年學子站在雜誌櫃角落討論社會議題。接下來一個客人、一個客人購置與自己靈魂相近的書過來結帳。他們彷彿告訴你自己最真實的靈魂,也跟我過去一樣,結帳的過程緩慢,也有很多的經驗是將自己口袋內僅有的錢掏出200,205,238......你剛剛說價錢是$272是吧?接著再等等,在翻片自己的口袋湊齊了數字,錢也直接攤在書皮,等候結帳的過程興奮,這比買一件精品等櫃姐將高級皮革打包在裝飾堆層的花俏等待還來得喜悅。因為,買書就是個很親切的事。它也很直接的填補了我們的欲望,滿足我們在質感上的飽足,體現我們在內涵與美感上的水準。你也順便告訴別人,告訴自己的靈魂狀態,同樣的它有時候也很無情的告訴別人,提醒自己一本不會說話的書,它的出現,它的價值,它的情感,也是來自於人性。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辦公室

幾年前在研究院兼職裡面有個「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我很喜歡這單位,理由很簡單如果你愛上時裝必然會對一個設計師的工作室充滿興趣,在說話之餘窺探裡面的規格擺設,陳列的書籍,牆上框內你看不懂的畫,黃昏色調的燈光,大開的窗戶,簡易的窗簾,立式燈座,一切都合乎你的心境,恰如其分。

緊鄰執行長辦公室的中心office也是個奇妙的地方,裡面的佈局擺設顯然與同樓層其他office不同,一道門打開你該看見的都見著了,毫無掩蔽,但也不盡然像個玻璃帷幕的隔間辦公室空無一物,小空間被擺設的飽和,大多的辦公用具都是木製品,其他都是書、影印品、刊物,沒有OA隔間,沒有鋁製品,沒有白色的辦公桌,沒有藍、綠,甚至任何突兀的設備。

他們的專任行政永遠都保持微笑,他也叫志強,他的碩士論文寫費爾阿本德(Paul K. Feyerabend),跟他開始聊天是比較中期的事。起初就像往常般在走廊上打招呼,因為我們中心的辦公室在同層樓的最後一間,除了逃脫容易,打開小門離開外,不管做任何事情,你得都經過7~8個經過研究中心的行政部門,在唯一一條的康莊大道上,你必然的有意與無意之間會與幾間研究中心的人員眼神對上,在走廊上也是。所以大多人行徑於此都保持低眉,非到擦身而過的際遇才保持微笑,表示我們相識,儘管我們不知道對方內心在想些什麼。偶而眼神晃過其他研究室如果跟行政人員剛好目光對上,還是得打個招呼比個手勢,直到眼神從雙方的視線中消失。儘管我們常說能在同個屋簷下就是緣分,但必然的我們也活在別人的目光中,多少憋扭,多少不自由。

但自強不是。他大概從遠處就溫文儒雅的跟你打招呼。久而久之我們聊了起來。有時候工作日的下午我會待在他們的辦公室內閒聊,偶爾整棟樓都下班以後我們會做在後棟的大廳閒聊。當研究生或當你正在研究單位出入時,通常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有沒有打算繼續念?」我一樣問了志強。他說,有想過,但當初正要想念的時候家裡就需要他工作,後來重新想要念的時候家裡又需要他。志強很樂活的說:「你看這次學會主題那麼廣泛,學界人才那麼多,也不需要我了。」 那時候年紀輕吧。只覺得男人應該要有些衝勁才是,雖然我不知道他能夠掙多少錢,但直覺上就覺得可以有更好的發展,更何況學長爾雅的氣質跟學養應該足夠讓他繼續深照。

幾年之後才明白,其實也才短短兩年左右。那時就有一個剛從國外取得博士資格的學長跟我說,「選擇職業有很多方式,但選擇志業是一輩子都在實踐的問題。」儘管當初我在意的還是論文的研究題要與問題意識,相關論旨是否正確,也是否可以繼續。大多學長都叫我快寫吧。但唯獨那位學長要我把心態當作自己已經畢業了,順便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找到相關的工作。那時沒想那麼多。只想著趕快完成論文、趕快當兵、趕快工作。

沒想到退伍後,遇到了更煎熬的事。你有興趣的事物很多,卻不知道自己該選擇哪個職業去做些什麼。抱負有了,熱情有了,理想、理念都不缺乏。過去學生時期該經歷過的也都有接觸,但我仍不知道自己確切能做些什麼,能完成什麼,能在職場上扮演怎樣的角色。也就是自己突然間不知道自己變成職業人後的人生該變成什麼樣子。

幾年前我在市立圖書館準備考研究所,那時一批高中生擠滿了自修室,你待久了自然而然會注意到一些人的長相,其中一個女孩我記憶深刻。她看起來很聰明,過了暑假,我在文化看到她,她好像選擇了新聞系就讀,第一眼,她在學校的廣場參加社團活動,感覺很高興。生澀的臉龐戴著細框眼鏡,擦上了口紅。很有自信的走在校園內。幾年之後她好像又讀了研究所,也準備要畢業了。

如果單憑我的記憶我根本不知道那小女孩實際上的生活發生了哪些事,交了幾個男朋友,成績如何,甚至做過哪些大事業,我連她的個性是如何都無法掌握。

但想必她從高中考大學到研究所快畢業的路途上一定經歷過許多人、事、物,讀過一些書,看過幾部電影,喜歡一些服飾,有自己的看法,生涯規畫,等等,都有。

但她不必然也不必,變成你想要的那樣。志強兄也是如此吧。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分擔家裡的壓力。

然後我們其實都只是在人生的交叉點,繼續將沒有盡頭的路給走完。讓路繼續走下去而已。

我們就像薛西弗斯一樣,面臨著永不止息的選擇,但我們選擇了永不止息的推動,這是我們人類的命運,不斷用行動來完成自己。(卡繆)

然而,這不必然是重複,是無意義的事。我們的命運仍屬於自己,至少這樣。我們會是快樂的。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薛西弗斯的神話》

雖然很荒謬,但還是得要有勇氣將自己的一生走完。用行動完成命運​,用期盼讓自己有尊嚴。更別吝嗇於判斷、質疑或日顯軟弱的重複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因為這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我們想要、我們​必須是,兩個肯定的語句卻有明顯的差異。在這過程還是得反過來在​自己面臨選擇之時問問自己行為背後是否有精神價值的支撐。這是重​要的課題,也是現代人的困境,如果當這一切提問都屬荒謬提問的結​果,也鄭重的宣佈我們贏得了理性生活的勝利。但我們也成為尼采話​中的「最後的人」,毫無精神價值,毫無心靈的享樂人。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令人心疼的咖啡


故事主角黎智成是個情感細膩,待人誠懇,富有理想抱負,常自許為良心代表的青年。卻在退伍後瀕臨人生的重大轉折。

「他!失業了。」

他的人生頓時失去方向,他無法再次駕馭過去的自信。就在自暴自棄的同時,他也在想辦法重新找尋自己人生的方向。首先,他得開始檢視自己的成長背景。

大多的時間黎智成都躲在書房,埋頭在黃凡的小說集。每到空虛時刻就不時翻閱過往父親的老照片,就在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情緒快速釋放的過程,他得到短暫的解放。

但時間不曾停止,事情仍未解決,他與自己成長過程對話的同時也在思考人生的意義與新方向。

智成心想,不過是個工作,有專業、沒專業,有條件,有要求,就在瀏覽無數次的人力銀行,投了不下兩百封求職信後,他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

他!被現實社會給淘汰了......

過去他是個嚴重的過敏患者,許多社會不起眼的小事,都會使他有了不同的感觸。他的文字隨筆在雲端喧囂處,過去的夜晚他總是絞盡腦汁思考著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人的生活背景,隨著他翻閱的每本書,只要他有感觸,他就會把想法扣連成有趣的社會觀察鏈。在用苦澀的幽默感化成句句生動的文字。透過他的觀察,他在朋友心中是個哲學家、對美學敏感、沉著智慧之者。他一直相信自己的信念,能夠讓未來的生活充滿意義。

但現在他不再意氣風發,他無法容身於任何現實環境,也不再浪漫,過去的內在成為表象,虛無如一廂情願般的永無退路。即使穿上過去模仿學究的西式革履,但鏡中的他卻不在認識這個黎智成......

他無法用浪漫的方式取悅女性,他不再嗜酒,菸不離手的形象成為光景,一切信手拈來的本事消逝無蹤。

他開始徬徨,無助,開始考慮將自己的信心交給主。

正當一切失意現象發生之餘,他來到了與他初戀女子常去的舊書坊。

進門後跟店員要了一杯咖啡,卻發現女店員很像自己研究所同期,那個外校選修愛慕自己的女子。黎智成突然喚醒過去的記憶,想起那位同學對他的一心一意。

課堂上他們總是鄰居,黎智成的英文底子不好,但倚賴著過去的報告經驗與臨場反應,這門課總是過的去,但指導教授看在眼裡,黎智成自己也明白虛張聲勢的成分;其實同期的外校同學也看得出來,但她總誇獎黎智成,認為他有想法,懂得歸納更是聊天的好夥伴。黎智成的虛假表象隱約的在女同學口中有了自己的獨特性。

黎智成坐在舊書店毫無顧慮的喝下了第一口咖啡。回憶瞬間產生了靈感。黎智成想,如果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有生存的本事,也如果性格就決定了命運,也如同每個人都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優點,那每個人必然都有別於別人的無可取代之處。然這長處成為自慢的吸引法則,創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生活方式、組成不同的家庭背景,然後在每個人身上都會是一個故事。

黎智成閉關兩周後跟母親借了30萬,在台北最高傲的商業區開了一間心靈諮詢公司。內部沒有昂貴的裝潢,他只是將自己的書房搬到8坪大小的空間,裡面有一台飲水機,廉價的自動咖啡機,一台筆記型電腦,一張柚木書桌,還有一隻不理人的貓。

他選擇在路口處擺設一個墨寶看板,沒有多餘的招牌,玻璃帷幕上用粉筆寫著偽詩人好友的提字。

入口處寫著大大的兩個字「打開」。

黎智成不提供一般人心理諮商。他服務的對象反而是那些成功的企業人士,喧囂的政治人物,榮耀、卓越的秀異份子,月旦人物,那些一般人夢寐以求想依靠,想投靠為乾爹的菁英
。他陪他們聊天一次,然後下一次見面,黎智成就會送上一份類似自傳性質的故事。每次收費3到5萬元不整。但這種類似劇情創作的自傳內容很快得讓黎智成接到不少案子。

悄悄的黎智成正在進行一場報復式撰寫行動,就在案子越來越多之時,其實沒有一個企業大老闆、政治菁英有時間完全看完整本報告。他們頂多新奇的認為黎智成透過細膩的手法與敏感的心思在他們短暫的對話過程寫成故事,並提供他們自身的立命之道。

但萬萬沒想到黎智成細緻到充分利用過去有時效性的新聞資源並用他的筆觸將這些秀異的內心世界刻畫出來,最終讓顧客喚醒自己在某個年代中的生存意義。

就在客人毫無顧忌的喝下黎智成準備的咖啡,也就在黎智成完成他們的生存資料......

一切的副作用也隨之而來。

原來每個秀異份子都有自己的生存本事,不是能言善道就是能寫、能算。然而,他們同時也創造了許多虛構的喧嘩浮世,就在他們耽溺在自己創造的懷情,迅速累積自己的物質與精神財富之時,卻同時也忘記自己的本質條件。

就在顧客離開後,慢慢翻起自己厚重的故事,正在享受自己成功故事之時,內心卻同時隱隱作痛。

原來良心就在這些成功人士長期揮霍自己的廉價行為的同時,就如同喝下一杯廉價咖啡所造成的生理不適,心悸隱隱作痛。

也原來這些成功人士的真實人生就在不斷累積自己的聲望同時也在掩蓋自己的良心與虛假。


而成功的滋味也就如此的苦澀,這些優秀不可一世的成功分子原來是如此令人心疼的可憐之人。



這杯咖啡,這個對話,還真是令人心疼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