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拉奧孔】-吳明益

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曾用「拉奧孔」這座經典的雕像,與維吉爾的詩歌做了細膩的「詩與畫」的藝術表現比較。「拉奧孔」的故事來自耳熟能詳的「木馬屠城」:希臘與特洛伊為爭奪美女海倫交戰時,希臘人用計讓特洛伊人將木馬移入城內,想藉機裡應外合,攻破特洛伊城。

這個故事裡有一個悲傷的智者拉奧孔,他看出了木馬的詭計,於是出面勸阻。不料這樣的舉動觸怒了女神彌涅爾瓦(Minerva),於是她派遣了兩條海蛇,將拉奧孔父子纏勒致死。

長久以來拉奧孔就被視為是痛苦的極致、悲劇的象徵,這個在古希臘史詩中微妙的小角色觸動了許多藝術家的感受。拉奧孔的雕像被許多雕刻家複製,詩人寫詩歌詠,拉辛在那本知名的《拉奧孔》裡,談的就是「為什麼拉奧孔在詩裡哀號,卻在雕像裡不哀號?」這樣一個美學的問題。


這次未被選入經典賽的陳金鋒,在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被詢問了一個最好回答也最難回答的問題:棒球對你而言是什麼?

陳金鋒的回答是:痛苦。這是我聽過的,台灣球員對棒球這個運動所講出的,最深刻的詮釋。

陳金鋒說,「打球對身體、精神都是煎熬。﹞為國家打球背負著國家,為薪水打球背負著薪水,為家庭打球背負著家庭,唯一不可能的就是為純粹快樂而打球。鈴木一朗從小學開始在放學後還要練球八個小時,近年被視為天才的哈波 (Bryce Harper)三歲就與六歲的孩童一同比賽樂樂棒球,九歲後每年參加上百場比賽鍛練。我有時候懷疑,那些在職業生涯中受不了禁藥誘惑的人,或許不全然是為了爭取更好的合約而已,而是他們禁受不了自己表現不好或體能開始走下坡的「痛苦」。

「避苦」是演化的根本,或許也是棒球這類運動的根本也說不一定。沒辦法咬著牙撐過痛苦風暴的球員,只好離開那座扇型球場。


拉辛說拉奧孔的雕像看起來只是「輕微地嘆息」,而不是「激烈的吶喊」,這是因為表現者想讓「痛苦服從於美」的緣故。而藝術家似乎更刻意讓這幅痛苦的圖像,有自由的可能性。那兩條巨蟒並沒能完全纏住拉奧孔父子,「哪裡苦痛最激烈,哪裡活動也就最緊張」,他們的胳膊是自由的,那讓痛苦服從於美。

今天的王建民用六十一球,彭政閔用那支劃過右外野的全壘打,郭泓志、陳鴻文用像剃刀一樣的三振表現了在命運女神的巨蛇底下,那樣激烈痛苦的美與希望。



文章來源:吳明益老師【臉書】2013.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