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日 星期四

【成為回憶的Calendar】


用手寫Calendar的習慣大概維持了超過十年,已經忘了當初怎麼會有寫日誌的習慣,記得念大學後事情比較多,總習慣將明天要做的事寫在一張無關緊要的紙上,可以是帳單,雜誌內頁,但神奇的是大多事情隔天起床後我都記得。

07算是我非常進取的一年,大學最後一年,腦袋又特別清楚,我開始改變穿著,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一直到08年2月前,幾乎底定以人生勝利組的姿態畢業。但後來家裡發生些事,08年4月開始可以看出自己的日誌開始寫上密密麻麻的規劃變動,還有更多瑣事需要處理,7月、8月因為短暫的接手家裡生意,因此,幾乎沒有更新,9月後決定繼續念研究所,Calendar又變了模樣,08、09、10年,日誌內容沒有多大特徵,10年第二季後突然變得特別文藝,同年12月15日欄位被寫下必須完成論文。

10年還有單戀持續存在的年頭,還記得折頁內我還自己抄下馬念慈在《中國時報》「三少四狀集」〈女人的眼神〉:

每次相約,她總是能讓我發出無數驚嘆,不是因為衣裝越來越摩登,不是談吐越來越有範兒,而是眼神,流轉之間一季一滄海,我記得的還是那個秋天的少女,但她這次登場,毫無懸念就變成了個女人,未滿三十,怎能就在少女與女人之間,清清楚楚不帶一絲曖昧?

隔年3月幾乎沒留給自己任何喘息時間就急忙入伍,2月20日寫下得跟指導教授吃飯,之後日誌空格大多僅標註“休假”,特別的事,日誌後面開始記錄許多自己想要看的閒書,休假要去吃的餐館等等。

12年退伍後,日誌本應該是相當忙碌,但上半年卻意外的空白,下半年回到中研院工作後,因重心完全習慣在工作,因此,大多也將瑣事記在辦公室的工作日誌。

13年年初,我在新的日誌上寫下幾個目標,很害羞的還被朋友看到:

1.提早一小時起床,吃早餐,搭公車上班,重新城市肌理,找回寫作靈感;
2.去當實習生,志工等。
3.學烹飪。
4.多找朋友吃飯,多接朋友電話。

除了2、3項,其他都有做到及格邊緣。

時移事往,手寫日誌的習慣在進入業界後完全被雲端紀錄改變了原本的習慣。回顧身上的行頭,已經可以隨時調整在什麼都不帶,或是什麼都要帶的尷尬歲月;公事包裝帶著牙線、護手膏、充電器、攜帶型藥品、業務資料、筆記型電腦;隨時被通訊軟體call out...

這時代,紀錄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已成為無時無刻的標籤綁在每個職業人身上。

Calendar, 無論如何都會在每年年底前壽終正寢,但某些當下的記憶,卻很誠實又牢靠的留在那個時代中。儘管,回頭看待過去十年,記憶就像是昨天似曾相似,文字的力量卻可以很中性的成為與過去自己對話的聲音。

就算,過去幾年來看,很多當下的自己,加總而言,是很不爭氣的。但記錄,卻實在的可以成為讓自己更努力的驅使。

【一個陌生女子】


喜歡一個人或許是種原型。


很小的時候,某次父親從地板下翻出一個鐵盒。我好奇的發現裡面裝滿著多封信件跟幾張女生的照片。


照片裡都是同個女生,像極了T台主播葉佳蓉。我白目的問父親這姐姐是誰;只見老爸拿起鐵盒到走廊,在地板點起一把火,口中只說:[都嫁人了,就讓她過去吧。]


年輕的我還不懂當時中年父親的心境。那道火像是跟青春永別,父親對回憶的態度看似前衛也顯得保守,那段感情在父親用消滅的形式下成為回憶。


前陣子整理電腦看到一張舊照片,看到一張跟大學時期認識的外系學姐,但那張照片是出社會幾年後的偶遇合照。


記得那個暑假,還用無名小站的歲月,我的電腦滿滿是她的照片。我跟變態似的跟朋友苦苦哀求,第一次見面才發現她喜歡的不是我。


這不是很意外,但那個青春的年頭,卻耗費了很多努力去追趕自己想像出來的喜歡。


於是在那段歲月中我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留著MSN,簡訊。直到當兵新訓放假的某一天成功的約她出來。我騎上摩托車載她去我喜歡的地方,看展、逛了幾間書店、坐下來喝了咖啡、但卻無法真正聊上可以搭上超過五句的話題。最後,我們坐在天母SOGO頂層,看著落地窗的戶外。


我們一句話都沒說...那天的天色很藍、很藍...


事後,我跟朋友說這是個糟糕的聚會,也從朋友那聽到她說我變了。


又一次出社會後約她出來,我總覺得那個晚上在赤峰街的冰冷空氣中雖然什麼也都沒做卻顯得時間在巷弄打烊的燈飾中被凝結了。當然,還有名古屋台所、Approprié...


幾年前收到一封從曼谷收到的無名氏,手繪明信片。上台寫著,來不及了...就這樣出現在我家信箱。


那張照片是幾年前拍的不具印象。時宜事往,她可愛的樣貌停留在那張刻意的黑白照片上。


比起我父親的豪邁,這兒子的感情路顯得晚熟了些。


圖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