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寫Calendar的習慣大概維持了超過十年,已經忘了當初怎麼會有寫日誌的習慣,記得念大學後事情比較多,總習慣將明天要做的事寫在一張無關緊要的紙上,可以是帳單,雜誌內頁,但神奇的是大多事情隔天起床後我都記得。
07算是我非常進取的一年,大學最後一年,腦袋又特別清楚,我開始改變穿著,改變一些生活習慣,一直到08年2月前,幾乎底定以人生勝利組的姿態畢業。但後來家裡發生些事,08年4月開始可以看出自己的日誌開始寫上密密麻麻的規劃變動,還有更多瑣事需要處理,7月、8月因為短暫的接手家裡生意,因此,幾乎沒有更新,9月後決定繼續念研究所,Calendar又變了模樣,08、09、10年,日誌內容沒有多大特徵,10年第二季後突然變得特別文藝,同年12月15日欄位被寫下必須完成論文。
10年還有單戀持續存在的年頭,還記得折頁內我還自己抄下馬念慈在《中國時報》「三少四狀集」〈女人的眼神〉:
每次相約,她總是能讓我發出無數驚嘆,不是因為衣裝越來越摩登,不是談吐越來越有範兒,而是眼神,流轉之間一季一滄海,我記得的還是那個秋天的少女,但她這次登場,毫無懸念就變成了個女人,未滿三十,怎能就在少女與女人之間,清清楚楚不帶一絲曖昧?
隔年3月幾乎沒留給自己任何喘息時間就急忙入伍,2月20日寫下得跟指導教授吃飯,之後日誌空格大多僅標註“休假”,特別的事,日誌後面開始記錄許多自己想要看的閒書,休假要去吃的餐館等等。
12年退伍後,日誌本應該是相當忙碌,但上半年卻意外的空白,下半年回到中研院工作後,因重心完全習慣在工作,因此,大多也將瑣事記在辦公室的工作日誌。
13年年初,我在新的日誌上寫下幾個目標,很害羞的還被朋友看到:
1.提早一小時起床,吃早餐,搭公車上班,重新城市肌理,找回寫作靈感;
2.去當實習生,志工等。
3.學烹飪。
4.多找朋友吃飯,多接朋友電話。
除了2、3項,其他都有做到及格邊緣。
時移事往,手寫日誌的習慣在進入業界後完全被雲端紀錄改變了原本的習慣。回顧身上的行頭,已經可以隨時調整在什麼都不帶,或是什麼都要帶的尷尬歲月;公事包裝帶著牙線、護手膏、充電器、攜帶型藥品、業務資料、筆記型電腦;隨時被通訊軟體call out...
這時代,紀錄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已成為無時無刻的標籤綁在每個職業人身上。
Calendar, 無論如何都會在每年年底前壽終正寢,但某些當下的記憶,卻很誠實又牢靠的留在那個時代中。儘管,回頭看待過去十年,記憶就像是昨天似曾相似,文字的力量卻可以很中性的成為與過去自己對話的聲音。
就算,過去幾年來看,很多當下的自己,加總而言,是很不爭氣的。但記錄,卻實在的可以成為讓自己更努力的驅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