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2011年1月11日,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口試之講稿)
指導教授 徐振國博士
研究生 吳添成
一、 破題:本論文的核心想法與撰寫規劃─問號與尋找答案
為何關於吸菸與不吸菸是個問題?是值得我花那麼大的篇幅並且用學術化的標準去解釋它?
本書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去講述吸菸的問題,或是說我重新把菸害的故事講一遍,而且盡可能的把我們不關心或過去不認為是問題,習以為常的往事,那樣日常生活的約定俗成的回憶講出來,讓大家在這篇小寓言的敘事中能夠深刻許多。雖然我未將全部的故事講完,但我儘量做到拋磚引玉的力量。
在這篇簡短的序言中,我想至少用幾種新方法去解釋,並希望運用這些觀點讓讀者在閱讀時,自始至終在腦海記住,如果最後讀者認為關於菸害防制法的問題過於平常,不是什麼重要的國家大事,那麼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被誤解了。
本書的撰寫過程實際上也是本人兩年多來研究生涯,對於學術研究的初步學術成果,而本文的理論運用與研究案例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是相互並存,經過許多時間的閱讀、思考、消化與撰寫後的成果。因此,本文的理論觀點並非僅用一個理論去解釋現實社會的實然面相,或僅是運用理論看能不能解釋或證成在菸害防制法的個案分析。本文的觀點反而是在許多問號的探索下,一方面閱讀傅柯的著作,另一方面重新去認識菸害防制法所涉及相關的「觀念、常識、教化途徑、生與死、醫學健康權威、政策、健康生活」議題。(註1)
因此,重新去認識菸害防制法背後的權力面貌,知識,真理價值,拋開二元論式,那些討論自由,管制正當性,對與錯,這些純然去探討好壞的陳腔濫調,重新去探索我們現存的語源遊戲,技術社會與健康社會,日常生活,歷史記憶是如何去構築我們對於某件事物的認識,還包括“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當然,菸害防制僅是一個個案。
二、 本文的研究課題:
本文認為,菸害的問題可以談的許多,最起碼回顧或重新認識這個“可以被討論的問題”,它是存在我們當下社會的議題,但可以追蹤的是它是如何經年累月形成至今的面貌。菸害問題是個被醫學承認的“事實”,又是個充滿慾望、美學的消費文化,這樣相悖的價值,導致菸害問題牽涉到個人自由權、立法管制的限度、政策宣傳、醫學權威、國民健康、生、老、病、死、公共環境衛生、家庭、健康與照料等現象,也至少在這些眾多的現象集合,不同事件層出,菸害的問題是交錯在這些現象而成的“建構”與“演變”的產物。
如果我們把菸害當成一種“國民生活須知”來看,這種必要性的知識為何需要承載在我們的個人意志並成為習慣生活在社會,可以自我養成適應社會,趨生避死,作為常規化的“習慣”?簡單來說,為何在我們心中了解“菸是有害身體健康的?”或是持反對的意見,並且站在這基礎上可以做正反的溝通。從這角度看待這問題會了解,人不是生來什麼都會,我們得經歷肉眼的觀察,與不同物體的接觸,學習語言,接受資訊,開始思考後才有接下來一連串的判斷動作。
而這現象用傅柯的話來說,便是人生來就捲入許多權力措置交錯的複雜體系內,它教我們如何去認識事物,如何產生知識,掌握技能,而我們像是璞玉的肉身在經過這一系列,有形與無形的過程中便承載了許多知識與權力。並且透過我們自身也擁有傳佈知識與權力的力量。
加上菸害問題之所以被討論,是個問題,更加證明它不單是個政策執行、法律命令或是人權爭議其中一個變項可以去探討的現象。事實上,如果菸害防制要完全禁止,便只是純粹“技術性”的問題,它不需要多高的技術層次,只需要完全禁止菸品販售,即使規定室內禁菸也只需要貼張告示,廣告宣傳就罷,也只要做與落實而已。然而,它牽涉到倫理問題,道德問題,健康問題,消費選擇問題,生與死的問題讓它複雜化後,無非告知我們,菸害問題更鑲嵌在語言、符號、等複雜的“觀念體系”內。
因此,我們得重新認識與思索它背後的觀念意義,以及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菸害問題是在哪些觀念體系內,直接或間接的演變與形塑我們?又,我們又是生長在哪個群體長久建立及被教化的社會背景?
換言之,這也是本文的終極關懷,作為政治學科,政治學離不開治理行為的研究,如何重新認識國家與社會,認識自己,並找到新主體性的出路。
三、 本文的研究結論:
1.1. 本文的論證:
本文的研究核心重點放在兩環,目的是要深刻地透過“菸害”這小問題,形成了解國家、社會、知識、家庭與“政治人”之間關係的契機。但要了解這現象,我們至少在理論的使用上要有別於過去的觀點,並有辦法勾勒出豐富的面貌,用有策略、手段、擁有戰術、創新的理論去觀察社會現象。這種充滿常規化矯正、監視、漫不經心卻讓你時時在意不敢妄加動為,教化你正確知識、牽動生死課題,以及讓大多數人恐懼,在意的環境衛生與健康身體的現代性醫療生活環環相扣的多重互動的治理現象。要了解這些,至少要從傅柯的“權力分析”開始探討。
1.2. 為什麼是傅柯,傅柯為何成為本文在理論依據的考察觀點?
首先,傅柯為當代非常重要又具有高度原創性的思想家。除了他豐富的學術背景,綜合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政治學開創出有別於過去研究人文學科的權力分析觀。即使他於1984年辭世,但傅柯學的研究途徑也成為新文化史研究的一個核心要素。
傅柯理論的豐富性在於,他的研究基本上不是形而上或分析式哲學或僅是理論興趣的研究,就他自己的問題意識指出,他的一切研究無非是想關懷自身社會的文明發展,了解為何歐洲現代性發展會演變成自今的面貌。
因此,傅柯的歷史史觀在存有的路徑上提供我們回到自身歷史發展研究的契機,他深入觀念社會的常識體系,結合考古學、系譜學,企圖尋找根植在人群社會內的“動態因子”,而這是傅柯形容的“權力”,權力以一種“力量”的形式是具有形塑、操練、傳佈的力量。而傅柯以「權力措置」來指涉這一切屬於人類範疇的事物,可以被說得出來,看得出來,具有共通知識理解力的人為安排與人為創作。而了解這現象時,我們同時也可以發現權力的力量是結合著不同的知識體系,真理價值在我們的現實社會運作。而用這角度去理解權力的力量就可以屏除傳統那種直線式的史觀,那種將歷史認為只是過去的想法,反而出現更多令我們感到新鮮的人事物,取代過去的刻板印象。而傅柯觀察的無非是我們的社會是如何演變的過程。
另外,傅柯指出西方從18世紀開始權力的面貌開始轉向,權力開始負擔起“生命”,權力開始圍繞著生命主體在運作。這一方面契機於西方主權國家興起,商業社會興起,醫學與公共衛生的突破,許多體系的創制,機構、統計技術出現,確定性知識出現,加上整個18世紀以降,西方現代性城市出爐,一種結合法律、規訓、治理機制的「安全措置」將政治與治理的關係更有策略、制度、秩序的方式圍繞在整體人口的國家大事上。而傅柯稱為這是一種生物權力的展演,形成的「生命政治的誕生」。
這過去不被我們多加討論的種種現象,在看到傅柯的研究後成為我們認識的新契機,從它揭露的權力觀,開始動搖了過去我們人文社會思維的知識中心。
另一個重點於生命政治的誕生不是一種壓抑式的宰制,而更加結合許多異質性的個人能動性,例如在意健康的人,懂得維持乾淨,維持良好衛生環境的人,投保險避免不測,重視幼童健康的優生觀念,使得整個國家與國民的關係互動在更曖昧的關係上,這關於生物性個體的人使得政治事務不再局限於國家領土範圍,國家象徵性,武力與暴力,法令,禁止的形式,而更創造出包括兩性問題,幼童教育問題,社會安全問題,糧食政策問題,一切舉凡可探討在「生與養」的議題上。
透過傅柯的觀點去看待菸害防制法可以更深刻的原因綜合上述,他無非透過這些權力觀與歷史分析的揭露的力量,讓我們去思考一個問題時,可以思考更多背後複雜的因素與面貌,也提供以後我們在提問相關政治問題時,可以思考到更激進的層面。
另外,本文結合了科技與社會的觀點,延伸傅柯學的思索,人與權力不單只是抵抗與去主體的關係,例如本文引用希臘智者普塔果拉斯(Protagoras)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of things that are that are they are, and of things that they are not )(67)勾勒出一種“人”是主體中的主體觀,去除早期引用傅柯的規訓觀點的人喜歡把規訓用來影射一種被宰制,被刻意塑造,不自然,物化,只講求效率極大化的全景式建築所創造的監視、規範、懲處的鐵籠社會。而規訓具有更豐富的性質,包括操練性、矯正性與創造性。而人的主體在這過程中無非就更突顯出來一種「自身存在感」與「多重性的主體」的認識論基礎。
1.3. 接著我們要如何去看待菸害防制法
首先,菸害防制的核心論述為「國民健康」,這根深蒂固地關於生、死的問題,鑲嵌在現代人對於生命至上的原則,所發展出相關的醫學報告、健康論述與相關的政策法令。但在我們習以為常地覺得關於健康保健、投資保險、生病看病、維持環境衛生、政府有權力提供國民照料的責任時,可能就忽略了為何這些圍繞在“生命”的知識,在我們藉由理性化的建構過程排除死亡的威脅,藉由更確定性的技術得到更安逸、健全與提高生活品質時,我們個人的價值觀與行為也漸漸地接受、並維繫這套價值,甚至在偶然或特殊的狀況下成為創造權力的載體。
因此,菸害的問題曖昧處是徘徊在生與死的終極課題上,演變出來諸多的爭議,例如以社會多數與國民整體健康犧牲少數人自由的問題,二手菸問題、癌症問題、家庭倫常,希望人別因為吸菸而導致犧牲了健康得不償失的價值、課責菸商只顧利益不顧生命的問題、吸菸者會因為身體出了狀況而戒菸的例子。
而這些面貌我們得放置在更多重形貌的「知識綜合體」、「常識與文化」、「權力措置」、「生命政治」等邏輯,放置在這些位置上重新認識關於菸害問題涉及的知識正確性、教化途徑、消費社會、立法管制,以及與我們的社會背景及日常生活這樣貼近的社會化塑造關係。
菸害防制創造出了許多權力措置的圖像,並藉由許多安全措置的價值,藉由人口的統計,立法禁止,監測菸品內容之含量,劃分室內室外的吸菸空間,管制幼童的吸菸問題,提高菸品價格降低誘惑,禁止某些場所販賣菸品,藉由菸害警示圖降低吸菸者慾望,宣傳吸菸有害健康的論述,規定一般公共場所與店家張貼禁菸標誌、公車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禁菸跑馬燈、禁止菸品的廣告與宣傳、學校的衛教宣傳、醫生與門診戒菸提供的保障、違法吸菸的稽查工作,偷拍、罰款、父母害怕教師吸菸誘導學生而提出告訴、以及許多愛屋及烏的道德勸說與愛心關懷、還有一般討厭菸的惡臭味道以及為確保自身或是幼童的呼吸健康給“吸菸者”的壞眼色、以及最終吸菸者在這樣多重的社會性格下生長,即使許多人不在乎他人的眼光,盡情地吸菸,亂丟菸蒂,但對許多人而言,他可以感受到因為吸菸的問題,或是說“菸”這玩意,在社會上是這樣處在多重又曖昧的社會化塑造。
這當然還包含了我們許多的社會記憶,歷史存底,以及諸多的行動者共構的特殊場景。去讓大家相信“菸是有害的”或讓大家認為吸菸者是一種“不正常的人”在道德與倫常價值上是不對並需要矯正的個體。而從「問題化」的角度來看,更可以貼切地去認識菸害防制法在我們當代會形成這樣的面貌。
而正是人這樣入世性的對生命負責的價值,遠離疾病、維持健康、改變飲食、對環境負責,國家治理責任調控人口的新價值與多重性的社會機制、權力措置。菸害以這樣「正確性的知識」孕育而生,並鞏固著,傳佈著這樣根深蒂固的價值。
最後這些生命政治內化為我們生活的原則,規避風險,確保不確定性的因素,而死亡變成核心,生命知識圍繞在生命,死亡的威脅像是鏡像,是個別、獨特卻又是共同的。這更結合了平常活在健康社會的人們的具體實踐,在不斷理所當然地重複與習慣之後更創造出一種潛移默化的社會塑造與日常生活形塑的再生產。這些相互滲透也形成與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而其中生命價值與生命實踐,干預與創造我們的無菸環境。
1.4. 結語:重新認識國家與社會,認識“天生的政治動物”
人是政治性的動物,無法逃脫出有關群體生活和治理的活動;但群體生活又充滿多元、異質的不確定性;另外,人也是歷史的產物,人是被社會化與創造社會的動物,而這個“人”又有多重性格(理性、野性、神性);人也是趨生避死,充滿不確定性,又創造知識,藉由「全景敞式圖像」,「安全措置」的知識確定性來突破恐懼感,需要創造共同福祉的動物;而人類的歷史與社會面貌便是在這不斷生成(becoming)造就了許多政治性的活動,因此,人就不再“自然”了。而是最“政治性”又“最入世“的動物了。(註2)
註腳:
1.事實上,本人一開始對於傅柯的理解在未閱讀原典前,也是將傅柯的研究成果定位在一種壓抑式的觀點,並認為“規訓”僅是對個人肉體的一種宰制。因此,筆者對於傅柯理論的關懷至少在一開始是非常熱誠地希望把傅柯豐富的權力分析勾勒出來,至少擺脫目前筆者看到將傅柯的權力觀放在傳統壓抑型的權力論者。並結合科技與社會及現代相關的新文化研究成果,豐富化這套更多元的途徑。
2.本段來源參照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政治思想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嘉銘教授於facebook於資訊欄的「關於我」,原文為:
「人是政治的動物,無法脫逃出和治理活動必然有關的群體生活。群體生活充滿不確定性,因為人是半人半獸的動物、也是半人半神的存有,人總是具有雙重本性,既有天性,也是透過歷史自我作成(self-made)的產物。因此我們總是難以辨認「人」確切的定義。這是政治困難的地方。從事政治理論研究,也希望多參與社會改革。網路是我兩個身份的交界,雙重黑暗裡的光。」
很高興看到陳教授這段論述,僅於論文口試報告時,口頭引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