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發生在昨天晚上,從咖啡廳走出來抽菸時看到了一對正要進來用餐的母子。兒子身穿西裝,但從走路姿勢看的出來,小兒痲痺的殘障。我刻意讓了路,讓他們感覺比較好走,也為自己站再門口抽菸帶來一些羞闕。我站在門口想了又想,從以前到現在我是怎麼看待這類人,又或是其他人怎樣看待我。
國小三年級時參加童子軍,剛好有機會到陽明教養院去參觀,出發前領隊特別要求我們這群小朋友們,別害怕,也不要大驚小怪,要有愛心,憐憫心,要主動幫助他們。那時候聽到這些話對不到10歲的小朋友來說,其實是聽的懂得,在出發時的前一晚,還記得我整理著隔天要穿的童軍裝想說:「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那時候想法其實就那麼的簡單。
參觀當天,領隊帶我們參觀許多房間,每個房間都住著不同症狀的小朋友,有些年紀跟我們差不多,有些四肢無法行走躺在闖上,插著許多管子。有些還會吐奶,吐口水。老實說,那當下其實有些同儕們看到這些景象其實有些不舒服,但只要有啟智兒跟我們揮手,要移動或是拿東西,我們這群小朋友速度快的跟什麼似的,去幫助他們。參觀到了樓下,有個禮品部,挑選了幾張院友做的卡片後,就很高興的回家了。
國小時的假日,總是習慣下午背著一顆籃球到公園發呆。看到一個年輕媽媽推著娃娃車,身旁跟著一位看護。我坐在翹翹板上仔細一看,這小女孩也不小,坐在車上嗯嗯阿阿的叫著。那時我的印象很清楚的告訴自己:他是啟智兒。他明顯跟我們一般人不同,他無法正常工作,可能交不到男朋友,會給家人帶來許多麻煩。我明顯的告訴自己,他跟我們不一樣。但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因素,正巧小女孩的東西掉了,我抱著籃球走了過去,幫她撿起來,交給她。並笑著跟她打招呼。記得當時她媽媽這樣說:「你難道不怕她?一般小朋友看到我們家女兒都會跑開。」當時,我很驕傲說:「我是童子軍!我去參觀過啟智學校,我不怕!」就這樣的我跟她們玩在一起。因為年紀還小沒什麼煩惱,常常假日的午後不愛唸書的我,就在公園感覺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
過了15多年的現在,同樣看到身心障礙者或是一般被正常人視為異類的人像是同性戀。其實感受一樣,他們的確跟我不一樣,但從小的教育其實告訴了我們,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但社會盡可能的找出差異,讓我們認識以致於不讓我們因為陌生而害怕。坦白說,那時候10歲的我,已經可以初步地了解什麼是殘障人士,殘障人士又有哪幾種,但就因為這樣的認識讓我體認差異的存在。
然而,上述我寫的天花亂墜,冀求一個好的社會共存價值,在我閱讀米蘭‧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後有了些沉重的疑惑。也或許接下來我們對差異與同情的意義又得重新轉向 。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不斷反覆論述幾個問題,人生苦短,流逝,痛苦,沉重卻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如羽毛毫無負擔。無論從長遠來看或從近省思,人的一生與人類的歷史一樣,輕如塵埃,它都是明日不復存在的東西。人也常常執著於某一項生存道理或這樣偶然地相信某個價值,讓你的生活改變,但這樣的變化並非對錯,而是人必經經歷過這段道路。 這可能是「追求」,但這過程卻透悟出更多的錯誤。
人的生命正因為這樣而變得庸俗,我們可能循規蹈矩地反覆地踏著別人的錯誤足跡。所以時常我們都反省自己的錯誤認知,糾正自己的態度,往對的方向駛去。然而,這又是生命中另一種沉重的負擔。因為「同情」本身,需要設身處地,心靈相輔的互相牽引, 卻同時換來了需要更多時間,教導與同理反省的差異教導。
米蘭‧昆德拉敘述的一段的愛戀故事便是吐露出人與人之間心理矛盾的互相纏繞,托瑪斯本僅是需要愛情與肉慾的浪漫分子,卻在因緣際會認識特麗莎,對托瑪斯而言,過去對愛情的際遇從沒有這樣甜美,明亮的,優雅的存在,這當他感受生命甜美的輕盈時,卻時時得忍受兩人在一起的沉重負擔,對托瑪斯而言,這是種「同情」,但他「非如此不可!」因為他選擇了與這段愛情共處,因為這必然,所以沉重,沉重有了價值。最終愛情與同情的負擔畫上了等號,對米蘭‧昆德拉而言,這也是一種媚俗的沉痛代價。 也這是如此戀人相愛隨著年紀增長,那股過去純純之愛的輕盈單純換來的是責任,壓力的共同生活。
國小三年級時參加童子軍,剛好有機會到陽明教養院去參觀,出發前領隊特別要求我們這群小朋友們,別害怕,也不要大驚小怪,要有愛心,憐憫心,要主動幫助他們。那時候聽到這些話對不到10歲的小朋友來說,其實是聽的懂得,在出發時的前一晚,還記得我整理著隔天要穿的童軍裝想說:「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那時候想法其實就那麼的簡單。
參觀當天,領隊帶我們參觀許多房間,每個房間都住著不同症狀的小朋友,有些年紀跟我們差不多,有些四肢無法行走躺在闖上,插著許多管子。有些還會吐奶,吐口水。老實說,那當下其實有些同儕們看到這些景象其實有些不舒服,但只要有啟智兒跟我們揮手,要移動或是拿東西,我們這群小朋友速度快的跟什麼似的,去幫助他們。參觀到了樓下,有個禮品部,挑選了幾張院友做的卡片後,就很高興的回家了。
國小時的假日,總是習慣下午背著一顆籃球到公園發呆。看到一個年輕媽媽推著娃娃車,身旁跟著一位看護。我坐在翹翹板上仔細一看,這小女孩也不小,坐在車上嗯嗯阿阿的叫著。那時我的印象很清楚的告訴自己:他是啟智兒。他明顯跟我們一般人不同,他無法正常工作,可能交不到男朋友,會給家人帶來許多麻煩。我明顯的告訴自己,他跟我們不一樣。但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因素,正巧小女孩的東西掉了,我抱著籃球走了過去,幫她撿起來,交給她。並笑著跟她打招呼。記得當時她媽媽這樣說:「你難道不怕她?一般小朋友看到我們家女兒都會跑開。」當時,我很驕傲說:「我是童子軍!我去參觀過啟智學校,我不怕!」就這樣的我跟她們玩在一起。因為年紀還小沒什麼煩惱,常常假日的午後不愛唸書的我,就在公園感覺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
過了15多年的現在,同樣看到身心障礙者或是一般被正常人視為異類的人像是同性戀。其實感受一樣,他們的確跟我不一樣,但從小的教育其實告訴了我們,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但社會盡可能的找出差異,讓我們認識以致於不讓我們因為陌生而害怕。坦白說,那時候10歲的我,已經可以初步地了解什麼是殘障人士,殘障人士又有哪幾種,但就因為這樣的認識讓我體認差異的存在。
然而,上述我寫的天花亂墜,冀求一個好的社會共存價值,在我閱讀米蘭‧昆德拉《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後有了些沉重的疑惑。也或許接下來我們對差異與同情的意義又得重新轉向 。
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不可承受之輕》不斷反覆論述幾個問題,人生苦短,流逝,痛苦,沉重卻又可以自由自在地如羽毛毫無負擔。無論從長遠來看或從近省思,人的一生與人類的歷史一樣,輕如塵埃,它都是明日不復存在的東西。人也常常執著於某一項生存道理或這樣偶然地相信某個價值,讓你的生活改變,但這樣的變化並非對錯,而是人必經經歷過這段道路。 這可能是「追求」,但這過程卻透悟出更多的錯誤。
人的生命正因為這樣而變得庸俗,我們可能循規蹈矩地反覆地踏著別人的錯誤足跡。所以時常我們都反省自己的錯誤認知,糾正自己的態度,往對的方向駛去。然而,這又是生命中另一種沉重的負擔。因為「同情」本身,需要設身處地,心靈相輔的互相牽引, 卻同時換來了需要更多時間,教導與同理反省的差異教導。
米蘭‧昆德拉敘述的一段的愛戀故事便是吐露出人與人之間心理矛盾的互相纏繞,托瑪斯本僅是需要愛情與肉慾的浪漫分子,卻在因緣際會認識特麗莎,對托瑪斯而言,過去對愛情的際遇從沒有這樣甜美,明亮的,優雅的存在,這當他感受生命甜美的輕盈時,卻時時得忍受兩人在一起的沉重負擔,對托瑪斯而言,這是種「同情」,但他「非如此不可!」因為他選擇了與這段愛情共處,因為這必然,所以沉重,沉重有了價值。最終愛情與同情的負擔畫上了等號,對米蘭‧昆德拉而言,這也是一種媚俗的沉痛代價。 也這是如此戀人相愛隨著年紀增長,那股過去純純之愛的輕盈單純換來的是責任,壓力的共同生活。
但不得不承認,這社會的存在,也「非如此不可」,漫漫迷途中在心裡吶喊著,尊重差異這媚俗該是對的!
圖片來源:http://rabbit44.blogspot.com/2009/03/kundera.html
圖片來源:http://rabbit44.blogspot.com/2009/03/kundera.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