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寫在2013前面】


上週四陪同學長在院內從中心到別的所借書,經過歐美所前方突然有一台小貨卡對我按喇叭。因為跟學長聊得太專注,也或許是完全沒有心理準備會在中研院內遇到一台沒見過的小貨卡跟我打招呼。往近點看才認出事前公司的同事。我們習慣叫他鍾哥,給人的印象就是適合外出,刻苦,磨練的客家男姓。副駕坐著一個大約國中(其實年紀越大已經越來越分不出來小女生的實際年齡)的妹妹,如果沒錯應該就是他的千金。

HEY, 添成。是我啦!最近好嗎?還習慣嗎?會不會很忙!?」

「鍾哥,還好。還習慣,有時候忙,有時候不忙。」

簡單閒聊幾句後,就相互道別。我隱隱看著鍾哥的貨卡往近史所方向開去。想起只有過往才有這種經驗,家裡經營飲料生意,不時在路邊看到自家的貨卡奔馳。

前陣子吧。曾跟老母提議到鄉下或花蓮買塊地,蓋個農宅,把貓帶下去,我們可以種菜,還可以多養幾隻狗,如真經濟上需要我還可以去做些苦工。沒想到這想法說出口,老媽說:「兒子阿!你到底飽受了什麼壓力或創傷,讓你年紀輕輕就有這種想法!?」

我一直在想退伍後與往昔相比我到底失去些什麼?年紀還輕,學位取得,基本素質不算太差,對異性非常呵護,而且平常秉持著助人的熱忱服務人群,雖然常常辜負友人(包含,五專、大學、研究所及教會)的邀約。但這陣子就覺得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徒然......

腦海還想到父親在街上遇到我,輕輕的將車窗搖下,笑笑的問我一句:「添成,你要去哪裡?」


寫在2012-8-17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椅子】


好幾張舊椅,我不清楚這些椅子的故事,但可以想像它們都陪伴過需要的人,給需要地心引力休息的人們一個舒適的依靠。它們被淘汰了,集中在此,它們退休了,但都有個伴,可以各自述說著自己的成年往事,說給其它同伴聽,講講它們身上曾經有過的味道,在它們身上曾經發生過的意外,解釋它們身上出現的疤痕。也到了現在,它們集中在此,一個寧靜的小公園中提供生活在喧囂的日子的上班族午後的另一種依靠,在享受寧靜的片刻,對你,對我都是種可以好好生活的好命吧。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政客】


差勁的政客跟淪為平庸之惡的國家機器(警察)相比,警察的職責類似《德語課》他履行職責,奉行上級命令,善盡義務卻直接(間接)的助紂為虐,卻又最常被批評為國家暴力的代表。但差勁的政客為了拼縣市升格,拉人頭,用各種方式達到升格的手段,送獎品,拼績效,就為了爭取預算,增加員額,變相加薪......

「政治」是很俗世,塵世一般卻又是有位階的概念,它除了掌管人應如何生活,規論教育養成與社會德行的價值修養,它又具有非常實踐性的話語/境性。因此,無論是共和主義、主權界定、社群精神、社會契約、價值與自然權利的出現無一不是告知我們關於政治的問題牽涉許多。但又因為它有位階,用霍布斯的《利維坦》最好理解,它是偉大的界定者,是消弭恐懼的象徵,是分子化的有機體,又是賞罰分明的中立機器。但我們得記住國家雖然是意志的創造它抑是人造的產物。如此一來就涉及統治、治理的層屬關係,因此,權力才涉及最赤裸的分配,才有強制,被迫責任參與性,而批評權力最可怕之一的才會說某些人佔據了某些位置,因為某些位置的重要性在權威上,資源上就無比的重要。


(待)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初老行不行】

跟超過二十五歲才初步有初老症狀的男人談戀愛,到底會是如何滋味?

如果已經有些經濟基礎還好,因為男人始終保持迷迷糊糊,只要出手大方,別人認得他。就算他不帶錢包,抽菸喝酒,違規停車,保證也是大宗所選。但這種人多數是先天性初老......

但換回二十五歲才初步邁入職場工作的男人來說,初老症狀來的還真不是時機。你沒有條件腦袋迷糊,你的手頭並非寬裕,如果在你身上又毫無才華洋溢,文生氣質的色彩,那保證,你的初老只會被當作是種傻蛋的象徵。

但關於後天初老用來談戀愛正好。

初老換來的是一種更沉穩的收放自如。他不用每天無時無刻的關心妳的穿著,行程,更不用像那些年的青春男女每日必要固定通話那樣,初老,對於相處之間不至於太過緊繃。

對初老的男人而言,因為忙於疲於奔命,因為處在人生起步的過程。因此,想必他更能保有自身的純真本質,該溫柔的時候溫柔,也可以因為一些溫吞,慢條斯理的變成一種獨特的人生歷練。他不會跟妳囉哩囉嗦,也不會過於即時的強硬要求。

他的初老也不會讓他將甜言蜜語即時說完。對初老的男人而言,即時流逝,但往事可追。一切美好回憶留待回憶與想像,初老,更能捕捉回憶,因為妳跟他的感情就是最直接的記憶相連。

萬一,妳想要倚靠在初老的男人身上,當做倚靠,他理所當然地無法給妳一種夢想野心,但初老很好,因為他可能只懂得如何聆聽妳的耳邊話語,適時的補充一些悲慘遭遇,妳或許無法確性,但他的初老的開始就只會慢慢的開始等妳,對妳微笑這般......傻傻的可愛極了。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To Rome with Love



看完To Rome with Love你不得不佩服 Woody Allen who 深刻的捕捉情慾的迷戀深處那個埋藏在你內心深處不可見著的傾慕,崇拜,愛慕,傾心的浪漫模樣,Ellen Page的角色正是將那個傾慕肖像完美捕捉。直叫人也好想跟她在一起。

但她仍屬於精神層次的愛,就像你曾經愛的那個遙不可及,最後卻又被現實層次給硬生生的擊落,鏡花一夢,最美最崇高的愛,剎時卻成為玩味一笑卻無法完全彌補的失落。

而曾因夢而交織的......就當作是一場夢吧。


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神的沉默與我們可以的期盼?】





我非常喜歡〈約伯紀〉是因為約伯經歷我們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經歷。這種苦難過程也絕非現在可以翻閱《聖經》與人親近對話的我們可以很快就想得到的安慰。

按《約伯紀》的紀載,約伯的痛苦指數絕非單純物質財富的損失,親人的死亡。他的苦難程度幾乎等同耶穌的彌賽亞般見證,可惜的是上帝只能有個兒子,而約伯是這場屬靈征戰中凡人中的聖人。

與耶穌相同的是為何主要賜給他這樣般沉重的痛苦,更何況他是完全無辜,憐憫、自愛的人。而又為什麼神為何始終保持沉默?

這是我們可以去想的問題,也是我今天小組遲遲不想在單獨會主中多說些什麼,因為我自認自己還沒想清楚。

讀《聖經》是嚴肅的事。神給我們機會親近祂的話語。所以我也盡可能的認真思考自己與這份信仰的關係。但不僅僅只是出口成章分享經文,分享看法,卻沒有想清楚背後關於你選擇這份信仰的最終認知。亦如〈詩篇〉所言「我們貪圖滅亡與罪惡,在無路的荒地上行走。」又如〈傳道書〉所說:「百川皆入海,海未曾滿溢,一切都是憂鬱。」

我認為做為基督徒你得在心靈上有個最大的認知就是你的屬靈精神是承認自己是有限又有天生缺陷的罪惡......另一點是神可能存在但大多時候都是無動於衷,也就是保持在沉默,寂靜,讓我們自己去面對周遭的境遇。

但承認自己有罪的控訴或你就是要毫無理由的承認自己有罪這是何等荒謬的事。你內心很容易喃喃自語的充滿怨言,自己沒做過何等壞事又為何要遭遇這一切?

耶穌準備被猶大出賣時其實他早就知道,但耶穌淡定的跟遊大說:「去吧!去做你想做的事。」這很多人即使到了屬靈得一個階段也很難理解這句話真正的含意。耶穌當初在說這句話時是何等心情?是憤怒?還是出於一種憐憫?但為何上帝要讓耶穌犧牲卻又不加理會這痛苦的過程?(遠藤周作,《沉默》)

對現在閱讀《聖經》試著過著真正信徒生活的我們到底該如何回應上帝?當我們面對其他不屬靈的人又該如何面對?對於我們人本身自然會被漠視以及面臨到自有不可與他人言喻的痛苦。

最近看遠藤周作《沉默》逐漸明白,「神並非沉默,神是存在。」但「如何證明?非常困難,我們無法用眼睛去直接看到神,但神透過我們的人生,告訴我們祂的存在。」

我們直接向神禱告無法直接得到神的回答,但神並不是永遠沉默者,主不能保護你/我一輩子。主沒有這能力這也不是祂的能力。主透過耶穌殉教其實是要告知我們以他為榜樣,鼓起自己在塵世的勇氣,儘管我們天生有罪,每個人都有缺陷,但我們更得讓自己充滿愛德的行為,第一步也是最終的一步就是成為祂,耶穌。作品的結尾說著:「縱使那個人是沉默著,到今天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訴說著那個人。」「那個人」指的就是人,也就是耶穌基督。

耶穌夠慘了吧!被人出賣,被譏笑,被潑糞,被拷打,他不也平白無辜?最後還淪為殉教的異類。且過程神幾乎沒有幫他任何忙。神始終保持沉默,直到耶穌死亡。但神仍存在著。祂的存在仍是背後默默有人幫耶穌禱告,有人偷偷遞給耶穌水喝,甚至,在耶穌死後,我們充滿絕望之後,我們經歷到21世紀之後我們儘管世俗生活過得很爽卻仍在背後不捨著神,而我們也對神有所期盼。


但我們還是很難感受到最直接的神蹟,因為我們必須在存在的日子裡跟耶穌一樣做好自己。而我們的完整化身其實也是在持續扮演著那個人,成為見證。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愛戀的氣味】

1997年我才國中,那時小,我說的是心智幼小。這種幼小狀態可以讓你為了一個禮物跟父母親大吵特吵,雖然成長之後發現小時的許多請求對照現在根本只是小菜一疊......但這道菜就像是沾滿果醬,沾滿焦糖的吐司可以瞬間讓你真的覺得未來365天都可以這樣的開心。

那時我才國中,班級導師因為快到了中年還未婚,在私底下一直被我們說成是老處女。後來我才發現許多故事情節都有這樣的比喻,年輕嘛!現在說說是坦承也希望得到一種原諒。班導師在治學上儘管不是非常突出,我現在回想起是這樣,雖然她任教的科目我從來沒有及格(英文)。但班導在管教方面卻非常地規訓,用現在的學術術語來說,她是一個強大的利維坦,偉大的治理者。從中午堅持趴在永遠得不到學生喜愛的座位上睡覺外,也為了揪出一些惡作劇的兇手,讓我第一次感覺到警察辦案的理路。

最為特別的是每學期一變的梅花座,你旁邊永遠是異性,旁邊男、男、男、男,前後左右,女、女、女、女。每學期看班導用心排座位的樣子我總是捏把冷汗,心想:「為何堂堂外文教育學碩士要費盡心思做這樣的努力?」

當初的稚嫩,就如同還沒有結渣的寵物,很容易的就用下半身去思考愛戀許多人間極品。但有一學期梅花座出爐後我身旁坐了一個非常安靜的女子,原因無它,因為我上課很吵,所以就被排到講台正右方。這位女同學留著短髮,話不多,臉白白淨淨,制服也穿得很整齊,但走路屁股稍微會扭,但我覺得這樣很可愛。她的型很像早期日本漫畫《掰掰演劇社》的女主角。她的神情就是學生的樣子,肚子裡的心事可以只塞滿考試,姊妹還有偶像的CD。

我時常轉頭看她寫字,筆握的很挺,抄寫筆記的過程沒有任何表情,偶爾拿起橡皮擦擦拭錯別字。然後又會很規律的把文具放回鉛筆盒內。其實好幾次我都想摸摸她的文具,不是淫念,這只是一種好純粹又真實想碰。

就那麼幾次,我忘了帶立可白,我也就小心翼翼的跟她借來用。她點頭說好,我很小心的擠出一點點足夠蓋住那王八天字,然後又很小心的把觸端的粉末去淨,蓋子闔上。然後我又跟她說一次:「謝謝。」我親手環給她。

那應該是聖誕節吧。她送給我一張卡片,我很明白這張卡片是所謂的累積福報的善心卡片。但我還是很開心,卡片非常潔白,裡面只塞下幾個大大的字:

你有沒有覺得你眼睛很像貓咪?

噗~~~

我開玩笑的。聖誕節快樂!


直到到花蓮念五專後我還是把這張卡片帶著,好像這是我這一生最重要的物品......


我又很偶然想起大學時期的一位女同學因為出了車禍,開刀復原後需要外祖母陪同上課。我依然坐在前面的位子,但這次我只是想要用功念書。那位同學也坐在靠門口的前面位子,所以我一定會看到她,也可以常常看到她的外祖母為不想打擾我們讀冊,獨自在學墊的穿堂,甚至有幾次看到她坐在建築外吹風......

我知道這是不能理解的......

我也很偶然的想起幾位大學女同學她們很可愛,擁有一份真執天真的心,可以在走廊上看到你然後端著咖啡笑得甜甜的。直到她們不再是學生踏入社會,但我相信她們的內心依舊是可愛的女孩子。

這些畫面反反複複會用斷層回憶的方式出現在現今,你可以很確定的知道如果生命再來一次你會很願意跟那位同學的外祖母聊天;也可以很隨性的謝謝那些可愛的同學曾經安慰我還寫卡片慰留我這顆曾經擇善固執的心。

也可以確定自己或許喜歡那個國中女子,那個她就像是一臉抹去嬉笑樣後的那種單純乾淨,潔白,純真的喜愛,是從內心最直接的感覺轉化而來的愛戀典型。直叫著我們都可以愛著女神,方死方生,只為那純真的內心找到真實的愛戀氣味......



【夜哨】


從衛哨往營舍方向看去會有一株低垂的枝幹,它無時隨風擺盪,好幾次我真誤以為那邊站了一個人在看我。後來問學長,那串枝幹的確偶而在半夜嚇人。衛哨前頭是伙房,偶而半夜2點30分CD音響會響起,至今我們仍找不到原因。

伙房前頭的幾顆大樹,隨著深夜彷彿串到夜空沒有止境,但越是深夜隨著風搖,它擺動的聲音越讓我們害怕,在自然中顯得自己的渺小。

夜哨的時間相當緩慢,如果站12哨還可以看到許多開車返營的弟兄,接兵期間還好,你感覺得到前幾棟營舍有人,有聲,但到空兵期或周末留守的夜晚,才感受到恐怕世界只剩下你跟查哨官在堅守崗位。

10點過後燈火管制,眼前剩下一片漆黑。有時候可以提著手電筒,手持衛哨警棍流動巡查,有時候背對管制區域,用手電筒對著登山口照射,徒然著無止境的恐懼延伸......

幾次機會被查哨嚇著,200公尺遠處看著疑似人形者晃動,直到越來越近,越來越近......換哨時刻將近,你的眼神幾乎沒有消散於行徑的出口,兩個身形的影子越來越明顯,可以看出一個帶哨一個換哨的弟兄。

通常站到四點的夜哨幾乎是半睡半醒的站到凌晨五點左右就可以看到零零散散的伙房弟兄快步的走過你的視線,過了幾分鐘伙房的燈亮起,過幾分鐘抽風機的聲音響起,也至少到這一刻才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一個夜晚的結束,但白天卻又這樣不留情的開始。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One day】


下班後繞到虎林街的家庭理髮,結束後或許天涼了,順路就走到一間國中時經常光顧的小吃攤。這一吃或許超過15年之久,老闆娘習慣的在我的黑輪湯內加了一粒魚丸,但後來我發現這顆魚丸是他習慣給小朋友的禮物。

一個女客人隨後入座,點了一個碗糕,看了菜單選擇“皮蛋瘦肉粥”。我看著老闆娘老練的背影,熱鍋到加入酌料......她很習慣的在料理同時會哼著一首我從來不知道從何而來的曲調,但音律就像是母親唱給小孩的歌。

我跟虎林街的感情說來複雜,我對這邊簡直比自己唸書的學區,父親的責任里還要熟悉。

2008年2月,父親硬朗的身體首次出現狀況。找不出原因,得不到任何醫學症狀處理,只知道我的父親意識越來越薄弱,反應變差,看東西會變形,對顏色特別敏感......起初,跟一般家庭一樣,過於理知化的我們很容易認為父親是過於勞累,或因為選舉的關係導製精神上出現了一些狀況......

但父親不斷的向我們呼救,而且那幾晚他幾乎無法入睡。

我隨後陪父親赴院做檢查,父親人脈好,所以每次過去掛號後從遠方就可以看到院方的公共事務人員前來協助。父親的健康狀況似乎越來越有狀況,等我去結帳後,醫院的行政人員跟我說,父親站在院內的十字路口徘徊,走過去後才發現,我老爸已經分不清東南西北......

這大概是最後一次往返的檢查,後來就得等候住院通知。醫生說老爸腦中有個微微的亮光。那幾天,父親都坐在家中的老位子,就那麼幾次呼喚我要我確認他吃的藥是否有毒......我載父親出去剪頭髮,就來到虎林街,老爸有些不習慣,我看著鏡中的父親眼角不時晃到我身上,好像第一次剪頭髮的小朋友,非常的缺乏安全感,後來有一次父親說想吃粥,我就繞到虎林街的小吃攤,叫了一碗瘦肉粥,還偷偷請老闆娘幫我加幾塊干貝......

後來,碰巧遇到其他家人的既定國外行程,家裡就只剩下我能夠照顧父親......住院當天的早上,我還陪父親到附近的廟宇拜拜。中午到家後就接到院方的電話,希望我們一點半能夠辦理住院手續,我趕緊催處父親趕緊吃完母親出門前熬的那鍋稀飯,父親大口的喝了幾口稀飯,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可以這樣對一碗粥這般狼吞虎嚥......

但後來才知道這碗粥,那狼藉的片刻,卻是父親這一生最後待在家中的時間。

住院後就如我幾年前所述,健康狀況不到兩週每況愈下,途中還因為我不想在他康復後的貴州之行吵架,因為那時我只想著自己要開學,不想翹掉任何一堂課。父親因為這原因還哭了許久,甚至打電話給大學認識的教授就希望說服我這趟旅程......

我依然記得單獨陪同父親住院的那段日子,白天我總是推著輪椅帶父親繞過各大指診療中心,也每天會有許多時間我得重複聽好幾次父親的會客話語,晚上的時候我就坐在浴室門口看著父親洗澡,就好像有時候看著自己的心愛寵物在吃東西,我會攙扶父親,但父親在意識還清楚的時候堅持不肯穿上病服,也很少願意走出病房,就怕有人會認出他來。

後來,我不說了,戳穿了對我而言自從2008年的悲劇過後,面對父親僅剩下許多無法彌補的孝心,也無怪自己喜歡跟在父輩底下做事,也幾乎心甘情願的幫他們做好任何事情,我也習慣跟在父輩身旁學習許多人生經驗,因為我知道,自此以後對於父親這份無法彌補的孝心還有無法完成圓滿的記憶就像many one day, those days, 它不是好幾日可以分割,也不是一日可以說的清楚的......再也不見了。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如果旅行可以有意義】


這是08年第一次去京都。那時對旅行的感受僅止於「水很乾淨,道路平坦,人很禮貌,東西好吃,文明進步。」

後來,念研究所,思考的機會增加了。對旅行的意義又變了。你開始會拿起紙筆記錄在異鄉氣氛中的感受,在回去前一天晚上待在咖啡廳的吧檯攤開一桌的明信片,那時雖然有點獻技,但現在想想寫下的東西是死的,但如果它具有的意義來自於永久也是你的信念賦予給它的。

至此以後,對旅行或漫遊的意義就此改觀。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書本們】

要說買書的樂趣在於一本書可以成就的事情就好比得到一張來回機票,雖然它不是白白得來的幸運,但與書本之間的相遇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偶然的機運。

得到一張無限期來回機票的喜悅由此可知,你可將它放在抽屜,可以趁心情不好,或哪一天可用到的時候做趟單人來回,又或你其實心情很好送給別人,收到的人也會非常喜歡。甚至你選擇不用,選擇放著當作一種見證的留念,一如抽屜內的泛黃舊物,總是在自己整理思緒的過程翻轉你的回憶。

得到一本好書雖然不比買一張樂透彩卷的希望無窮,也不比得來一筆意外之財.....但得到一本好書卻是一個最簡單,容易又具體的事,儘管只是供俸在架上,但它就豎立在一個你視線可及的範圍。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活生生的物質就在我們面前展現最強烈的無限精神。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沒有用,卻又是最好的知識】



關於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題目已經不是多大的新聞。但以前看到多少會興奮,心想,多麼偉大的國家具有這樣的考試論證,這樣的哲學省思出現在我們的考試選項不知道有多好?

多麼高規格的讓一個國家的人都像個哲學家。

但哲學問題是否艱澀,問題意識是否具有高度似乎已經不是這些題目的核心問題。而是說哲學上的判斷、思考如何介入我們的政治生活,如何讓我們限有的理性、觀念、歷史背景與當下遇到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去幫助我們的存在意義。

透過哲學的省思與判斷,藉由自身的觀點與念過的觀點融會,從推論的過程中你才能知道很多問題是個過程,必然的不是一次的決斷,或註定的成就可以解釋你身處的環境。

這才是教育的意義,儘它是一個沒有用的知識,但它會是一個最好的知識。








寫在2012.6.19





TEWA歐洲新聞/2012.06.19/法國】
法國高中會考:哲學打頭陣,「工作」成熱門考題

法國高中會考 (Bac, baccalauréat) 本週開始,照慣例週一早上先考共同科目哲學考題 (Bac Philo),考生們有四小時作答。法國全國約有七十萬多人應考,今年最年輕考生年僅十二歲,最年長者為八十七歲。法國高中會考1808年由拿破崙創設,當時應考科目中就已包含哲學。

文學組考題(三選一)
- 工作能讓我們獲得什麼呢 ?
-
所有的信仰是否都與理性處於對立面 ?
(
所有的信仰是否都不理性 ?)
-
試評論斯賓諾莎(Spinoza)作品「神學政治論」
(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
片段

理組考題(三選一)
-
如果國家(l'Etat)不存在,我們是否會更自由 ?
-
我們是否必須尋求真相(la vérité) ?
-
試評論盧梭作品「愛彌兒」片段

經濟組(三選一)
-
工作的價值是否只在於「有用處」?
-
自然而生的慾望是否可能存在 ?
-
試評論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作品
「被動服從」(De l'obéissance passive)片段

考題原文請見
http://www.20minutes.fr/societe/955501-bac-2012-comment-auriez-vous-traite-sujet-philo
http://www.lexpress.fr/education/les-sujets-du-bac-philo_1127840.html â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一個現實】




其實滿喜歡看某一類型的電影,主角在奔波多年,吃盡歲月苦頭,好不容易到一段落停下手邊的打字工作,端起咖啡杯,抬頭微視前方,好像一切的回憶都像跑馬燈映入剛落成的落地庭院。主角或許立即穿上球鞋,進入車庫,或直接配上夾克在路面奔跑,只為了見一個曾經愛過,但也不可能在喜歡,事過境遷也非言語可置啄的真實絢麗......

也很多的機會是主角充其量只是從遠遠的地方看著她,如果這是運氣好的這樣。

隔了一天,就在那個新生活中主角可以一如往常開車上班,也可能搭地鐵,他口中旋繞許多話,也都是事過境遷,「我突然之間,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甚麼事情都要自己處理,又或眼前一片開朗,我跑,我呼吸,我即拍手掌,對自己說要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命運。」

接著也有機會底片格運動重演過去幾年他的工作狀況,承受打擊,吃閉門羹,改變作息,又忽然間瞧著書架上的偉大作家,然而,不再取下任何一本......

他憑著良心偶爾回到自己深愛的休閒活動,在消磨稚氣的爵士樂聲後拿起咖啡杯,接著還是往街角看著......接著他還會說出許多勉勵自己話,他離開第一間公司,因為不滿現狀,第二間,還是掛免求去,只因為總經理一句話反駁:「我比你了解人性的弱點。」.....消沉一段日子後終於找到一個充滿人情味,薪資卻不高的工作。他繼續說著幾件這幾年學會的事:「不再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老板也有錯的時候,但不必馬上告訴他......」

幾年前看這類型電影是充滿希望的,你的命運怎麼算也不到這時候,也不到你有房,有車,鞋子一雙到有......你也不確定自己是否有這樣深愛過的女子,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條件臨時起義,在不一定是一個鵝黃夜景的台北街頭奔跑,但這台北也不必然是羅大佑的霓虹,因為那也不必然是我的家鄉。

我仍就困惑不已,因為你始終認為這許多重要環節的變動,沉浮在自己的心靈深處,是某一刻的頓悟,是決定,但多少帶有許多對現實的畏懼,就像是小時後第一次聽到人死了之後就死了那樣,你會突然間的在房間痛哭,雖然你也知道別人不會懂的,那深黑,猜不到,不知道,不可想的死後世界。因為在那之後的許多環節就是在很多不是很清楚的決定下產生....


是阿,我是回不去了,但也不想用任何不適當的字眼形容命運得繼續的繼續,它頂是永遠超越的障礙,我深知這回事,也無法忘回許多記憶,就在命運持續走動的時候,眼前晃過許多也該繼續的繼續......

一股意識清晰的告訴自己,是你自己將自己拉回現實。



(寫的時候有在看黃凡。《慈悲的滋味》這篇在我待業兩個多月,最窩心,也最傷悲的讀物。)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就我心目中最喜歡的人文學者首選絕對是林毓生院士,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中研院中國歷史學者楊念群關於五四新著的發表研討上。起初想當然的完全不知道林先生的學術背景,只知道這個座談最後的焦點幾乎聚焦在林毓生。只記得他一開口到停止就是30分鐘,這場會後來拖了幾乎兩個小時。但讓我吃了非常大了一驚的是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這種國寶級的人文學者,而林毓生的評論到後來,對我而言,就像是在聽課。也首次體認到做人文研究的嚴肅性,當時不可思義的是對於一個觀念的解釋,例如:意識型態,這對社會科學以往用定理,定義簡單兩三句話解釋的歸納義涵,林毓生卻用了40分鐘從韋柏一直講到鄂蘭,林毓生摸摸耳朵:「這概念可講太多了,而且非常重要,我曾經用一個白天的課程來解釋,但仍然說不完。」

後來,才開始對林毓生的學思經歷做些探究,在當初念書時期有相當的幫助。例如,博藍霓,哈耶克的兩種學術工作者定義,對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介紹,反傳統主義......

去年才開始翻開《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增訂本。讀完其中一章〈中國人文的重建〉受益良多,也幾乎讓我更深刻了解林毓生先生的特殊性以及陳嘉銘教授對林毓生院士所形容的:「他的研究充滿了人味。」

對我們現代人而言,要對自身的歷史具有使命感已經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往昔的嚴肅壓迫正被現在的新興文化,娛樂生活取代,往昔的消散,也宣布了過去生長在70、80年代那意識覺醒剛起青年,一心想要探究自己的命運與莫名其妙的使命感而來得精神生活幾乎消散。(許知遠)

但林毓生〈中國人文的重建〉卻希望我們喚醒所謂的傳統精神,但這基本上又與我們的觀念已所駁斥,因為過去的是必如舊,非進步,野蠻甚至落伍。那對自身歷史人文的重建的用意在哪?

為何林毓生的整個學術關懷非得重訪五四運動,那中國而言一道過去與現代的切割,但又離我們現世生活極遠的近代插曲?林毓生說過,當初會選擇到芝大是對自由主義理論的興趣,並希望探究台灣的自由化與民主化進程許多窒礙難行之處。這是他最初的關懷。可是來到芝大後卻又非得重新將東西方從上古、古典、中世紀一直到近代的學術經典進行研讀,這理由在哪?對年輕的青年這是很大的研究疑惑。

就在〈中國人文的重建〉林毓生提到了一個關鍵,中國從五四以後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人文底蘊與根基幾乎連根拔起,進而造成最嚴重的內在危機,那就是“對權威的失落”。

也就在我們後來一瞬的時勢求新與一連串的革新運動後,因為缺乏了對過去內在的基礎,導致許多做為缺乏原有的根基,缺乏內在,而剩下的只有工具理性,只有功利,只剩新穎的追逐,但對一個失了根的文化,做出來的結果就是四不像,或一生只是對一個圖像的對照,模仿,但最後卻無法透徹的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甚至成了迷失的一代。

所以,我們可以稍稍的理解從林毓生的關懷可以看出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對文化建設掌握不住方向,這社會只是不斷的求新,但最後像是什麼都沒做,什麼都沒累積,但我們還是人,我們更多人都經歷著自身的苦難磨練,卻很少將這些精神發揮到更精緻的層次。

例如,我們對於許多成功現象抱持著良好的態度,台灣之光等等。但我們做的總是一窩蜂的報導完那個“人”後,其餘的存在現象就視而不見。所以我們可能會感慨同樣一個運動員在日本可以受到這樣高度的尊崇,一樣的引退儀式,對他們而言就可以這樣的講究。我們可能會批評說這是日本的等級現象特殊,這並非是一個很健康的社會,我們也無法理解日本人對於一些職業的尊崇,相撲力士,國寶,職業達人等等。但可知的是這個社會對自身各行各業的內權威性與內在傳承是相當嚴肅的事。比照台灣我們不也一樣會追星?對名人的話聽從,以及衍伸而來的對這權力與權威從屬在內在價值上必恭必敬。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但林毓生指出的便是在這人性自然現象的關係下,我們遺失了對人肯定的價值,也失落了去找尋人意義的契機,無論是傳統的,美好的,或自己本身可以傳承的。

因此,可以理解為何林毓生非常講求觀念的重建及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重要性,至少在這可能下,我們才可以拋開過去的定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去......也在這條件下我們才有可能去相信因為我們是人而非機器,又因為我們是人,所以我們都會用很長的時間,甚至一輩子去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而對林毓生而言「這個找尋的活動已經蘊含了對人生意義的肯定。」也因此,我們才可以去找尋更多的解答,去尋求,探究,認識,許多細微之處,甚至可以鼓起勇氣去面對自己的歷史......林毓生:「當你真正要寫小說的時候,當你真正欣賞別人寫的經典著作的時候,當你發現那種經典之作真的了不起,那些著作就很自然地變成你的權威,那麼,你就能根據你所信服的權威一步一步地演變,為自己的工作開出一條路來......」

也唯有如此,才有機會做出“創造性轉化”的結果。也更能夠設身處地的反觀自己,平心靜氣地自問,去了解,去體會文化之精微,體會苦難,才有辦法起承轉合,在這複雜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特質。

這篇文章寫在一九八二年九月,投稿《聯合月刊》。如今三十年過了,還是有他的立論之處。「從認清我們自己特殊而具體的重大問題出發,重建自身(中國)的人文。」林毓生。


照片:取自網路。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領頭羊與牧羊犬,一種政治統馭概念的比較】


這該是篇輕鬆的新聞,在奧地利滑雪區的一間運動用品店,突然跑進80頭羊群,將店內擠著水洩不通。而且從動態畫面上繼續追蹤,羊群們還是繼續的往店內擁進。

結果,從監視器觀看,才發現這不可思議現象竟然是疑似領頭羊的羊隻喵到落地鏡面中反射的自己,所以領頭羊癡癡的望著鏡中的那個頭頭,一心跟隨。當然,後頭80多隻的羊看到領頭羊做這樣的選擇,就只能往前跟進,一如盲目的跟從。

這個新聞足夠寫成一篇政治思想的文章,更涉及到領導統馭與政治性的概念。

一直以來領頭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牠不是牧羊犬,也非牧羊人,牠自己就是羊。而牠的工作就是盡管往前,向前進,讓後面的羊群跟隨。然而,領頭羊是很少會回頭的,牠倚賴自然的天擇力量,在羊群中優勝劣汰,競爭中而來。所以,領頭羊天生具有崇高的威望,是權、威兩者自然合一......而牠靠著天生的敏銳,觀察以及強迫的體格做出判斷就向前衝了,因為牠有足夠的自信,也在自己想明白之後義無反顧的向前,而後面的羊群就盡管跟著。但,領頭羊往往也會身先士卒,如果路上遇到任何陷阱,牠都會是第一個陷入。也由於它是最危險的,因而是最有威望的。

反觀,牧羊犬的角色就完全不同,儘管也是做為一種領導的角色,牧羊犬是靠推動來促使羊群往前走,因此,牠不僅要管跑得快的,也要管跑得慢的,不能讓一隻羊掉隊,否則無法向主人交代。如果領頭羊發揮的領導魅力是道德,信任和聲望,那牧羊犬的權威是樹立起來的,是由羊群主人後來賦予的,牠發揮的領導作用,主要是靠法律與規範。

然而,牧羊犬的權力既然是羊群主人後來賦予的。如果主人不給它機會,它就沒有了機會。因此,它一要忠誠,二要老實,三要聽話,四要勤勉,五要對羊群凶。如此這般,方能勝任牧羊犬的角色。

所以牧羊犬做的工作在政治概念上被Foucault形容為政治從統治者的權力慢慢過過度到對群眾治理,統管的主體轉向。過去政治的概念就是上層的權力,政治,就是世襲,象徵性的高高在上。然而,隨著歷史,觀念,思潮,技術的改變與人口的劇增使得政治性的目標轉向為治理性......所以,現在性質的政治治理那樣無微不至的照料,就像極了牧羊犬的職責,牠的責任就是在後面不停地催,如果前面慢了,牠趕到前面催,又旁邊散了,牠又得追上去趕回來,羊群的方向錯了,牠就要攔在前面迫使羊群轉向。在必要的情況下即使犧牲了自己也要確保羊群的安全,因為牠的權力關係......又有一個更終極的責任鍊

從這角度來看我們對政治領導的想像,就可以有不同的認識。

【待】
許多有參考:http://info.0800000601.com/qygl/658.shtml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就讓我們成為最正常,卻又最快樂的人?】


我媽媽最近到國小的特教班服務,特教通採小班制,一班14人,得有兩位導師。聽母親說小朋友時常不受控,由於班導剛來經驗也不多,所以母親隨時要用老來的經驗,拍拍手,喊個幾聲,協助導師恢復教室的秩序。

這裡的小朋友大多都有自閉症傾向,儘管外表跟一般人無異,而且聽母親說有些長得很美,也很俊,但與我們的差別在於他們大多無法正常表達。

一個社會通常會區分哪類人屬於正常,或不正常,儘管這些小朋友在區分上絕非異類到不正常的類別,但確定的是與我們有別,有自閉症的人(患者)無法正常做一般常人可做的社交行為,包括:交友,攀談,聊天。所以,在沒有規範式的社會化教學前,他們可以完全不跟外界聯繫,同樣的也幾乎無法一個人正常的獨立生活。

就母親口述,他們在外表上都是很正常的小孩。母親談到一個小朋友,長得很帥卻會不法自制的流口水,他又因為體質缺糖,所以,用餐前得先喝牛奶,也
不能吃肉,只能吃蔬菜;還有一些自閉症小朋友平常話不多,但突如其來的會說歐巴馬很酷,同時也會說陳水扁貪汙;幾個自閉症小朋友一座上電腦就變成另一個人,他的世界馬上融入繪圖軟體,聽母親的形容真的很強。

我媽會開玩笑問他們,「你們好厲害,能不能教阿姨用電腦,因為阿姨很笨。」

小朋友回答:「阿姨你為何要說你自己很笨?」

我媽說他們大多都很聰明,但也不大搭理人。

其實誰沒缺陷?只是我們只是看起來比他們還有自信,但我們的自信是世故的虛榮?還真是讓自己的處世,發揮在自慢的態度,並且在工作上發揮自己長處?或分享自己的責任處世以及進取的態度?

我們表面大多都很正常,也都可以正常的進行各種社交行為與商業活動。但往往也因為這正常使得我們得承受更多適用的壓力,所以我們不見得比他們來得快樂。

其實「我們都不完美」只是因為社會資本累積後,先天、後天分層的場域不得不影響我們得用這些價值去看待一些對人處世。

不知道還有沒有有類似的經驗,其實可以多說 出來。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生命的節奏】




大概就說一件事,以「我為何寫作」的提問起頭,王文興給了一個意象性非常強烈的回答:「寫作是讓(使)一天的生活(可以)有意義的事。」這句話的深層涵義可以當作一個單純動機,可以關照成一個使命,可以轉化成天職,可以視同為一個智識活動。

但必要了解的是做為一個人(裸猿)的有限性,受限於時間、空間、切割成片刻,轉化成心理與生理的時間刻畫(時鐘)。因為這緣故,做為一般正常需要自給自足的人其每日的時間也必然的被切割的越來越清楚,從起床,上班到下班休息前時間已經被切割近10小時,晚上在處理一些雜事,活動整天下來其實留給自己的時間寥寥無幾,但這是「忙」,這是「工作」如果用business來形容應該更容易理解,也就是可以劃分為事不關己,not my business, 的「工作」性質。

所以大多數人日復一日做自己不愛做的business, 因為畢業後可以很現實的就是「錢」,你也沒什麼好抱怨的因為這是business, but also 是你該做的事(毫無怨言,誰抱怨誰草莓)。所以如何找到工作成就感,及其歸屬,認同就成為許多商學專家,達人出書,撰稿為現代人服務,提供精神糧食的事。

之所以說被「切割」也必然隱含其不願,被剝奪,被規訓,及其理性機械化,與心靈上認知為非理性的成分。但我直說了,這切割的相對剝奪感因人而異,用「排隊」來比喻應該很可以理解,大多人不喜歡排隊,因為等候時間長短是直接的與是否被剝奪的感覺劃上等號,等待的時間越長,越煩悶,這種感覺如果用在工作的時數與等待下班打卡來看可能比較容易被理解。我得直說,自己就是討厭這種排隊式的工作感。突如漫長的等待......但不能不說許多人「習慣」這種工作感覺,反正事情能少不做,等待下班就有如叫號排隊,總有一天等到你。不需耗費大腦思考,等待就定拿起圖書、雜誌、APP,手中雜糧飲食備糧充足即可讓你get an offer.

既然時間必然得被切割,那是必得自己去掌握好適合自己節奏,蹦之~蹦之~蹦之~蹦之......可以在自己分內工作上花些用心的巧思,讓被切割的時間有意義,可以同時在鄧待的時間選擇讓自己愛上一個同事,或假設就讓自己選擇喜歡這環境的一個東西,一個老外的襯衫;咖啡,對,就是喜歡午後兩點三十分的咖啡;或就在每日同個時段,就算你偷跑回加上廁所老闆也覺對不會知道的時間跟同事聊天......無論如何,回到王文興,選擇一個有意義的事必然也其純真或單純的衝動,但也有其使命與挑戰性,而且也非得讓你知道在限有的條件下你唯一可能可以做的事,而且是可以有意義與非習慣惰性的創造性轉化。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大兵手記】

入伍前朋友希望我寫寫軍旅日記,並繼續發表在Blog上。今天談到日記的種類,有幾種形式。它通常都以一種自我懺悔的告解形式說出自己心理的話。也因此,有許多人在日記內說了些秘密,也可能會敘說別人的壞話。

但我這邊的問題是這些東西是要寫給誰看的?

有自我意識的人或許會以寫給大眾形式作為自我彰顯,但大多人都會死守著秘密,卻又希望將心事說給少數幾個人知道,又有些人便宜行事,很少在日記上吐露自己的內在情緒。

但有趣的是寫作往往也預設了一種「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寫給父輩或主管......而這本日記也在這特殊的情況下有時真能稱為單純的日記嗎?這反而是以主管為主體的「教養手冊」,因為寫作者明白,第一、不寫自己內心的事;第二、因為知道是寫來給人批閱的,因此,字體、撰述方式都會以主管的口味為重,從這角度來看,這本日記是個秘密?還是變成攀附在巨人身上的折射鏡?又或,變成一種規訓、偵查、矯正的紀錄簿?

對我而言,寫作是種精神實踐,如三島由紀夫所言:「試圖將自己的思考結晶化。」並從最底層的角度去體會,拉近並抓住這個世界。


吳添成 
2011年7月7日於關西光武

【就讓子彈再飛一會吧】



貪官,地方派系,利益結構,舊勢力與不對等關係累積而成的不平等結構,讓我想起《讓子彈飛》中有許多巧妙的對話。

《讓子彈飛》運用了許多符號層次的敘事結構,從起頭張麻子開出第一槍、第二槍、第三槍,但子彈仍未起任何作用的時候一旁的麻匪(Mafia)急問,張麻子淡定的說:「噓,別急,讓子彈再飛一會。」但子彈一出,為何什麼都還沒看見?就如起義,開了第一槍後未必有任何即時的效果,但給它一點時間,不用著急。而這部片電影的上映,就有如子彈,姜文已經開了一槍,也許還有第二槍,第三槍,但會有怎樣的結果,或許我們還不明白,最後的結果也見仁見智。但確切的是我們都已經涉入等待子彈飛行的行列。

回歸正題,殺人諸心,張麻子攻下黃四郎家族的堡壘,卻没有遠走高飛,取得全權後的吃香、慶祝,他到底要的是什麼?
他说:「第一是公平,第二是公平,第三還是他媽的公平。」

黃老爺最後坐在堡壘下與張麻子的對話,黃:「你仇報了,但我也賠了五代的積蓄。」但張麻子問黃:「你覺得在我心目中,你重要,還是錢重要?」黃老爺說,我重要。張麻子說,你再想想。黃老爺說,錢重要。最後張麻子卻說:「沒有你,最重要。」

一如階級的革命與無政府抗爭的結尾,人們擺脫長期不對等的壓抑,解開既有的束縛,人民贏了,衝入權貴取回原屬於自己的東西,長期以來在心靈上被剝削的不平等。黃四爺的倒下也宣佈了凌駕於人民之上的權力已死,但至此以後,一如喧囂,誰還能記得這種根深蒂固的原罪其實只是暫時被曙光照亮...

張麻子最後一如往常的騎著馬消逝在現實的道路上,音樂旋律擺動著一絲理想大同烏托邦的頻率......孤獨的走著。

但權力已死,權力萬歲;也沒有你(權力的恐懼與驕傲),才是最重要的。

「就讓子彈再飛一會吧。」





我有參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228/14/1607421_82016874.shtml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一等一的兵



最近好多朋友當兵。有一位前幾天懇親假回來還傳簡訊給我。這種來來往往的感覺很像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有人問你何時要結婚,到了某個年紀,站在某個位置,在哪個階段中自然而然的人們會問到你這些問題。等你當過兵或經歷過這階段亦然會有這種感受。

也在前陣子感受到以事後回想的過程來看,當兵對男人而言是可遇,可經,但不想所求之事。從一頓飯後,酒後真言再也無法挽回詞窮氣氛的時候,談到軍旅的生活猶如新氣氛的催化,少了抱怨云云,多的是講到可笑,但同時亦也是可取的回憶。

因為大多人拼命的想逃開那死鹹的生活,也認真的都認為這是一個有時效的暫時階段。但往往很少發現,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軍旅如戲,登出了才是王道,然,軍旅反而恰恰是青春年少人生的縮影。

我還記得去年2月16日登上Online專車,車上一如準備進入隔離的猶太,大多事先剃好光頭的少年不是抬頭仰望車廂天頂,不然便是發呆無事,時間到了每個人手上接過一盒鐵路便當,車廂已傳來:「最後一餐啦。大家好好吃。」我一旁的仁兄連吃的心情都沒有。

車到了台中,只見大批人潮走出空蕩蕩的新建車站,畫面如同異域的逃亡,奔波,只見少部分的同袍放蕩的點起手中的菸,快速的趁未走上月台前吸完最後幾口,我與一旁吸菸的同袍互看了一眼,對方從口中吸完後便將幾乎半根的菸遞給我,我仰天吸了幾口,便將菸屁股往月台一拎,天空劃出一道煙火......

接著一年,時間被劃定的很準,你開始等待消息,期待一些音樂,開始對書本愛不釋手,你也儘量的在私下不讓人感覺到一絲正職軍職的身分......

「謝啦。」我回給正在放懇親假的友人。而他這樣寫著:「去談場戀愛吧,下次放假是9/19,期待你的好消息。」


圖片:唐諾,〈少尉〉,《世間的名子》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美國隊長】


《美國隊長》告訴我們的是給一個善良的弱者力量,往往會比賦予強者權力還來的妥當。因為弱者知道最差的處境,因此更珍惜權力的力量,也更了解力量是用來維持的責任,而非野心的創生。因此美國隊長很願意捨身,因為他的善良。但《復仇者聯盟》更要告訴我們的是不管你的天性是強是弱,在重要時刻良知的重要。良知可能源自信仰更有可能是本能反映,在最重要的時候可以奉獻你在乎的全部包括生命。

【福德鎮新婚事】


自從福德鎮新成立一間郵政事務所後帶給鎮民極大的方便。但更讓居民津津樂道的是辦公處有個嬌小玲瓏的阿妹仔。在風光的開幕儀式過後,阿妹仔成為鎮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美女。

幾乎每天都有成群的老人到行內刷本子藉機跟阿妹仔開開玩笑說:「若是每天都可以看到你的微笑,哇升天馬歡喜。」老傢伙好打發,但三不五時送花的少年仔就難纏可即。同行內的前輩邊辦公邊開開玩笑的說:「看佳情形哦,在不到一個月,囝加所在馬上成為全縣內最熱鬧的郵局。」

不出所料,福德鎮郵政分行創造了大北縣的奇蹟,不出一個月造訪人次創下紀綠。除了地方記者阿輝,中央各大媒體也搶著採訪,記者阿輝從小就是阿妹仔的朋友,瞬間他的每句話都成為獨家。

但阿妹仔已經心有所屬,原來是那個在大北市念哲學的詩人。但兩人似乎離多見少,但日子依舊阿妹仔每天還是穿著漂漂亮亮塗抹著口紅上班。福德鎮郵政分行的人氣依然。

有天記者阿輝到分行辦事,東晃西晃的想看阿妹仔在
不在,順便打個眼勢。結果阿妹仔才剛進門,阿輝心想,疑怎麼這時候才來上班。阿妹仔笑嘻嘻的跟阿輝打完招呼後進門。只聽見辦理郵務的老福說:「新娘子。」

阿輝才恍然大悟,原來阿妹仔要嫁人了。

阿輝發揮記者的本領,耗在櫃台一段時間,隱約聽到:「恭喜阿。恭喜阿。詩人終於拿到學位。」「戶籍遷了嗎?」「真好。我們好久沒看到新娘子了。」

阿妹仔從門口出來,阿輝看著阿妹仔的口紅,秀髮,嬌小的楚楚動人,提著桃紅的喜氣禮袋的樣子,心想:可惜阿!可惜。真是給這詩人賺去。辦理郵寄業務的老福與賓哥雙老對看笑阿笑著。

「新娘子哦~~~~

相信福德鎮明天依然會有個每好的日子。

【中年大叔】


這是中年人的骨氣吧?在書店工作那陣子有個玉龍山的業務在店內擺攤。但我們的空間所剩不多清出一個平台勉強使用。聽說來的是個中年老伯,風評不好。他出現後很隨性的穿著短T跟我們打聲招呼。很快的他把櫃臺陳列完畢架好主機就開工了。接著兩天的時間就看他到處在店內發傳單,跟客人介紹產品,一個中年大叔多采多藝連英文都可以秀好幾句。他跑的很勤。第一天下班後我想到的是《推銷員之死》。第二天依然如此,但他偶爾會背起包包消失在店內。很快的那小小的平台在我眼前成了我關心的一部分。有些時候會有客人找他,我隱約的成了他的幫手。少部分時間他會坐在自備的椅子上,第一天他沒帶大概站了一天累了。他坐在椅子上的樣子像極了男人的樣子。我想起早些年我跟老爸去擺攤的日子。如果我沒陪老爸,他大概也就這樣過了。但他也沒想要離開就算他可能知道。但為了多賺點錢忍耐是必然的。第二天下班我想的是吉田修一的小說情節。一個中年大叔喚醒我的良知,下次我可以主動給他椅子,下次我可以主動跟他請益聊天。下次我會用我好的方式客氣的方式服務客人。因為這本來就是我的特質。這也是人生的課題。像余秋雨說的:「人生路上會跟許多異己打交道,過程會喪失自我,但也會在更高的層面把自己找回。這就是使命。」

【一些不變的事】



說學校的書局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小沙發。我自己卻連一次都沒坐過。

那小沙發對我而言是種期待感,因為你知道這是對的。如果一個環境會讓人舒服、愉快或多或少是在那邊有你想要、熟悉、自在的所在。所以它讓我有種對獨立書店的特色渴望。
來兩個月內有許多朋友來看我,有老師派的學術參訪團,還有一些學長姐。有時候還會同時來一兩個,有時前後進來,一個已經在逛書架,一個在沙發看書,一個在跟我哈啦,雖然大家知道我在忙所以都沒待多久。
但也漸漸發現他們來的次數不算少一週一兩次,也常帶咖啡給我喝。有時幾個老師會請我喝東西,我也真不客氣就推薦老師應該會喜歡的書,通常老師也直接掏錢出來買了。
賣書有種親切感,因為書有厚實,有故事,我也有把握推薦好書給客人。但如果我真的開店大概會吃一屁股老本吧。漂亮的女孩多打折,學生沒錢打折,朋友來買收錢時我的胸口大概都會疼痛。所以我賣的不是成本利潤,我想賣的是份情感。是多幾個沙發可以讓朋友半夜來抽菸、喝酒、打屁,白天又可以辦沙龍。
如果真有這地方多好?閒來無事不想整理書架時就搞文化。
其實我可以也有成本搞,在讓我多增長幾歲,性格更穩定,我就想做這事。這是不變,也不想逼自己去變的事。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我與貓仔



跟貓相處後方知,相處之間「三分溫情七分愛」。三分是你需要牠,看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在你面前走動,擺爛,轉變你固定的生活型態。有時你比牠需要牠,寵物常常這樣,明明在睡覺卻被主人的溺愛需求強迫的抱在主人腿上,甚至是看的到的地方。但貓難捉摸有時候跑得很快,我也可以想像如果以後有了女兒,等女兒長大後偷偷塞了一張紙條跟媽媽說不喜歡爸爸抱抱,那我可能真會偷偷躲在哭泣。所以七分愛就是這樣,要互相,要學會放手,甚至放空在假裝他們不存在於你的生活空間,就讓牠跑,讓牠自個玩,雖然不時在角落翻到牠的嘔吐物,惡作劇,小破壞,但畢竟目前這是以你為主的生存環境,你讓牠參與你的生活,共享生活空間就得有心去做更多的付出。七分愛不是責任,反而是無為的保護,在你自己可能的能力範圍內盡自己最大的愛心。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落跑教宗》



《落跑教宗》一部宗教諷刺片藉由許多喜劇形式讓整體故事結構不讓人有太多的排斥,整部片大多是從笑聲而起,但結束卻讓人啞口無言,原來,教宗也是人,而我們也只是人/凡人。所以儘管我們熱愛上帝,願意一心一意的為主而生,履行與上帝的承諾為現世的愛而活,但就算「上帝欽選了你」也不代表你就為真,為全,或真的完美。所以整部片也告知我們,「原來我們真的不完美。」

原來權力可以塑造一切,權力可以無話不說的體現任何形構,但權力最後進不去的仍是我們最真實又真誠不可片的靈魂。所以,我們會貪婪,會嫉妒,會驕傲,會懦弱;也所以我們會想要強壯,說出欺騙的話語,故忍堅強,但最後卻騙不了最真實該面對的自己。所以影片中教宗的崩潰,脫逃與閃避的動作在我們身上也多多少少出現過。但最後教宗還是做了負責任的選擇,但這個負責任的選擇是否足夠討好我們?最後的答案就該留給自己了。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一個光輝的名,三個傻瓜】



看《三個傻瓜》跟著劇情走可能到底都要解開一個謎題,Who is Rancho ? 然而跟著劇情到後謎底揭曉後你不覺得真正的Rancho儘管有錢、有勢,卻顯得如此平凡?

故事圍繞在三個不同成長背景的理工學生,因緣際會來到首都最高工學院求學,除了遇到許多校園趣事,機車的院長,其中兩個傻瓜也很典型的出生在中下階層揹負著父母的期望希望成為工程師。故事的核心就圍繞在這群青年學子在校的成長過程,反思教育的意義。並且從頭到尾也在幫我們找尋自我人生的意義。

其中兩個傻瓜遇到的困境屬於典型,一個從小熱愛攝影,卻為不負家人長年栽培的期望選擇就讀自己沒興趣的學系;一位生活在黑白當中從小到大安分守己,卻屢次遇到倒霉衰事,父親臥病在床,姐姐嫁不出去,母親過於淡定不出。
主角Rancho可以幫他們做的就是找到他們真實的自己並且遠離對現實與未來的恐懼。

但正當我們認為Rancho無所不能,家庭富裕,純真的沒有任何煩惱之時,時空轉了一圈,兩個傻瓜過了10年回過頭來找尋Rancho的真實身份。令人沮喪的是原來他們所認識的Rancho只是家中的小佣人,透過關係幫公子取得文憑。而他只是在做自己愛做的事求取知識。

而他的本名:邦蘇克 旺度。是個擁有許多專利的發明家,小村莊的教師,他不在乎名利,做他所想,奉獻所愛。此時此刻,邦蘇克 旺度與三個傻瓜的閃亮人生真正的讓他們的名充滿光輝。

【一樣的雨季】



一定會有自己珍惜的東西吧?就算損壞、殘缺,被火燒去化成灰,一縷柔煙飄去,但在你心目中仍是揮之不去,幾許沉重的痛......

國小時養過蠶寶寶,一方面是學校自然作業,但對許多同年的人而言,養蠶寶寶是種滿足,儘管當初很多人完全部知道生養的後勁。
那時候拿零用錢去書局抓了幾隻,每天看蠶寶寶吃葉子是件快樂的事,大多小朋友也跟我一樣幾乎把蠶寶寶放在空盒子內,也幾乎不離身的。

正好周三傍晚,我得去上英文課。我連同盒子將蠶寶寶從家中帶到補習班。沒想到下課後碰到突來的雨勢。

是我父親來接我的。那時已經聽過許多蠶寶寶碰到水的傳聞,會變泥漿,會消失,等等。

我就躲在父親的雨衣內,雙手死命的將盒子抱在我的胸口。沒想到回家後發現盒子全濕了。

我哭紅著眼在家大喊:「我的蠶寶寶阿!~~~阿!我的蠶寶寶,亨、亨、我的蠶寶寶阿。」這幾乎是出生後除了被父親打我哭的最悽慘也用最力的一次。

我好像連飯都吃不下去了,雖然已經晚上九點多。

睡了一覺醒來,也正常到學校上課。午休過後,我在教室迴廊上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邁進。父親一派輕鬆的走過來,旁邊跟著校長、訓導主任、訓育組長。

父親在教室門口跟我揮揮手。我看到父親從夾克內拿出一包像是買青仔檳榔包裝的物體,仔細一看,竟然滿滿一包蠶寶寶,而且一隻比一隻還肥。我已經忘記當初是哭是笑,只記得後來為了蠶寶寶又哭了幾次。因為牠們化成了蛹,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關於人的研究



許多簡單,平凡的事情往往都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出現差異,因為人對自己存在價值的不同,讓輕薄瑣碎之間產生輕盈與沉重的無比變化,也呈現了種種混亂的現象。正因為如此,關乎人文就出現這麼多疑問,在大多人都弄不清楚與提問出現的狀況下,人文的就有值得研究的意義,儘管我們大多都在繁複的過程中找尋答案,甚至有被提問反過來質疑的時候,也儘管我們不敢保證得到的答案是正確的,但這一步步的過程中「都蘊含著對人生意義的肯定」(林毓生,1982)。就因為如此,人文的研究才得而有個方向,有個出口。

林文義。《鮭魚的故鄉》之後


「小說比歷史真實。」是因為小說相對於主流的歷史敘述可以來得誠實,因誠實相得具有生命力。而我們就在細節當中窺探作家、時代與我們自己的三重生命,也因這曖昧的交疊讓我們開始在平行線上劃上一道刻痕,陷下去的就是記憶與心靈的故事了。

微淡




生活就這樣,平常微微的。拂拂傳來幾聲拍打,喚醒你的緊密。時而一下重擊,一陣暈眩卻讓你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是。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洗碗精


中午到茶水間裝水,通常這時刻都會有許多同仁在清洗餐具。裝水的同時還聞得到洗碗精的味道。這讓我回想起服役期間的部隊生活,每天大小集合次數就有八次以上,其中三次就是用餐。下餐廳後就得清洗鐵盤碗筷,所以洗碗精與軍旅生涯可說是密不可分。

說到洗碗精,基層部隊缺錢,或說洗碗精這公共財時常是供不應求的。所以在集體生活的其中一個默契如果是分工勞動,那另一個默契就是去尋覓、獵食。偷洗碗精亦是。客氣的說是借用,但時常大家在無洗碗精可用的同時,某位弟兄從遠方跑來手持一瓶大罐的濃縮洗碗精時,就會被公認為是英雄,甚至連菜瓜布的來源亦然。

也時常,因為部隊分工的因素,常常會有支援不足的現象。因此,在用完餐後只留1~2位弟兄洗全部的餐盤碗筷也是常見的事情。起初認為這雜務是辛苦的事。當大家都在休息的時候,或做其他事情之餘你得耗時1個多小時洗餐盤碗筷。這是痛苦的事。

但隨著快退伍之前,我越來越熱衷於做這些勤務勞動,跟職星官商量完後,整個下午到三點前就留我一人在伙房洗餐盤。甚至,有很多天的勤務,我充其量只是從早到晚在做清掃的工作,或跟幾個弟兄在一個迴廊刮漆、上漆。

我漸漸認為單純做勤務勞動的工作有種很純真的切實感。就想像自己是《芙蓉鎮》上被抓來勞改的小資產階級,藉由勞動來喚醒自身存在的意義。時常一些午後就跟幾個弟兄抓起大掃把清掃營區,一揮、一動;一前、一後,動靜之間穿插著閒聊,無奈。這百無聊賴的百端無所事事的種種活動。就現在出社會而言來看,是最幸福的事。你不必有個職業當作你的身份確認,你不必在短時間內因為一生的職業活動上的選擇而困惑。兵期在苦也只是個短暫,消逝快速的頓點。因為你知道這種有一天會在你可預期的時間內結束,隨著時間倒數,到最後計時,領取退伍令後其實也說不清是愉快還是解脫,因為時辰的來臨往往也帶來一些不真實感。畢竟人生如此,本就不是如電影般有很清晰的起承轉合。但我們體驗的是每個當下。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動物倫理




大多人說貓無情,但說直接點就是貓沒有狗那般殷切、憨態的模樣。但貓更令人絕倒的是牠認了一個家,一個地盤後就打死不走。所以許多養貓人士儘管沒有與寵物戶外活動的心得,但都有許多居家活動的好笑事可講。也因為貓仔的冷酷無情讓你擁有更多機會去感受存在的感覺。有時與貓之間的互動會是這樣,牠可能呆愣愣的端坐在門口看你,同時你也在看牠。然而,是你看牠?還是牠在觀察你?等到你起身準備摸牠時,也正是牠一溜煙就逃跑的時候。有時,雙方的互動感覺是處在伺機的緊張感,但我們通常認為這是種趣味。

和貓相處的方式與人相處有別,跟牠相處久了也很難完全猜透牠到底在想些什麼。但是與人類不同,我們通常擁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就能敏感的感受的心情。因為我們是人,我們之間共享許多生、死、愛、慾。但也正因為這緣故更讓我們確定人與寵物之間的倫理關係。


儘管,因為貓的無情有時會讓我們感到無意,但也正因牠的無情讓我們感受到與寵物之間互動的倫理疆界。因為今天就算沒有你,牠依然會用這種方式生活,選擇牠的作息,尋找不同的覓食方式。因此,這倫理關係儘管是不對等的,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與寵物之間的互動關係之所以可以密切是希冀在我們對牠存在的感受。這份感受是從我們人類的認知而來,因為我們把牠當作寵物,相對於一般的憐憫與陌生我們將牠涉入在我們的生活圈內,而人像卡繆所說的是可以為自己的愛而生、而死;而牠也很明顯的成為你的所愛。

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似有非有






都說離散會讓人鼻酸,時間是不等人的。也是說在何時、何地獨自一人旅行,就靜靜的坐著想著事情,望著兩個孤獨的背影,人沉靜了,青春也在許多故事裡漸漸老去。
記憶顯然是感性的。 


我們的感性悵然之間存在著在不在意的濃、淡之別。不離不棄、分手再見、昨晚最後一道宴席。 


我養了一隻貓,就這三個多月來,我充其量也真的只能看看牠,我回到家後大多的時間也都在看牠,看牠睡覺、使壞、呼吸,實際上能介入牠的生活不多。有時候牠就坐在我的鍵盤上,也就索性陪牠,在牠柔順的毛下,呼吸隨著心跳、一跳、一熱,微微的,我也知道有一天牠會死去,可能就淡淡的躺在牠熟悉的地方......


人生一回,似有非有。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傳道書第一章)


太陽依然升起,總有一天我會離開原本習慣的生活環境、離開一些朋友、也必然的會經歷人來、人往,生、老、病、死。 時間會流動、事物變往、世代過去,意義卻是在你的記憶中存在。


腦海裡浮現起與學弟的對話,「什麼是無我?」是無私?強調個人的虛無性?或是犧牲奉獻? 學弟用佛教的話將「無我」解釋為一種可以執著、在意卻又可以把意念看的很輕的似有非有。一種自身與環境之間存在著隨時在變異的互相融合,一種最趨近於可變與可不變的自然表態,自由自在。但他也指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存在著一種無時無刻的變異,順然可知的感覺()也在其中。被門夾到了會痛,看到不舒服的畫面會起不好的生理反應,我們會對某些事件產生同情,對一些事情感到敏感,甚至過敏。


朋友結婚了百感交集,蘊含著喜悅、幾分感性、惆悵、甚至想到自己。所以感情是無法單一簡化為某一個看法就交代的清楚的原因如此。 


也因萬事許多、人說不清,記念了許多,又偶然地感到一種無常。這也是一種世間的真相。因此,我們正是在這股變動中在每個當下、此時此刻在感受著生命,學弟說到,我們觀察自己當下的呼吸難道也不是一種變動嗎? 


然,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存在或停留在永久,也沒有一輩子都能夠稱心如意。但這正說明世上不僅存在著你自己,也存在著別人,與處在變動中的環境。「無我」正也說明不總為自己,卻又可以與自己相處在最完美的狀態。「似有非有」。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老人與書



敖先生今年90好幾,最近他做了一個決定。開始寄售身旁的古董,將身旁的衣物淘汰到兩個衣櫃的大小。餐具捐出去,家店捐出去,將健康保健用品集中收納到一個平台,敖先生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到一個階段。因為接下來才是他頭痛的事情。

佔據30坪的書房,5萬多冊的歷史典籍、中西圖書,用盡他70多年的歲月營造的博雅書卷怎可能說捐就捐。

事情是這樣的,說到三年前他的好友老錢突然說走就走。老錢的家屬低調,直到半年前在逛舊書攤才發現一本熟悉的《盛世危言》扉頁望去才注意到是老錢的藏書簽名。「老錢愛書如命,手頭也不吃緊,怎會做到賣書這步!」追溯後才發現老錢已經過往了兩年半。老錢的兒子說書本賣掉是一年前的事。請了幾個老手估價,3萬套藏書總價10萬不無小補。

「孩子大了。家裡也需要新的空間,我不念書,總不能把書本當古董擺飾。」

「難道一本都不留了?」敖先生手握《盛世危言》走在南京東路。「老錢阿!你就這樣走了,現在你兒子連你的書都賣了,你真什麼都不帶走,也帶走了全都卻留得一乾二淨。」

敖先生15年前開始獨居,孩子在新竹上班。家中還留有一些太太的衣物。幾次夜裡醒來,打開衣櫥,太太的味道依然留在櫥內。

「好像這些衣物還可以代表妳仍然存在的事實。」敖先生打個冷驚回到被窩。他做了一個夢,想起讀書時期到指導教授家中用餐,第一次進到老師的書房大為一驚,書櫃上的書籍每每讓他愛不釋手。就在時光逝去的一個周末老教授的歡送會後陪同師母走回故居,一樣的空氣,一樣的氛圍。「老師的書本還在嗎?我可否再看幾眼老師的書房?」

打開沉重的門,裡面的空間、擺設不隨時間有任何變化,架上的書依然清清楚楚,就連內頁的標籤,折頁,擺設、歸類都一如往常。敖先生掩蓋不住淚水,因為老師走了,但書本沒有離去,老師的靈魂仍屬完整。師母說目前沒有任何改變的打算。

敖先生背著包包探訪幾間收購舊書攤子,拜會幾個老友。最後,他打電話給幾個過去指導過的學生。「老師準備整理房子,有幾本書你可能會喜歡。有空就過來看看吧。」

一天過去、兩天過去,敖先生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送走4萬6千冊藏書。最後、最後的愛不釋手的心靈手記就留給最後孤獨的自己吧。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舒國治。〈台北女子之不嫁〉


我坐在咖啡館裏,常常發現不少熟面孔,時間久了,仍然不認識他們,但他們的行為習慣卻逐漸看熟了。

     其中不少是女士。她們穿著頗富時代感,卻不故作新潮;有的長相漂亮,卻不刻意張揚她的艷麗一如明星或模特兒;她們中不少人抽菸,似乎是很能享受光陰在煙氣繚繞之際懸浮出的空檔,特別是當她讀了一陣面前的翻譯小說後。咖啡館進門處放的《破周報》與藝文訊息她們並不陌生,卻不必每次進店取看。自她們的背包、背包帶上掛的附飾、選買的手機等用物或可度測其人生取向,以及其人生的迷茫處;而她接聽手機的內容,也約略透出她在這都市中的文化層面,例如她聽一些王菲看很多日劇也看不少藝術電影,而口頭襌中也偶爾帶一兩個無傷大雅的髒字,以求達臻對某些社會人世情態發作她個人意見之酣暢。她們皆很有自我,但當三四人相聚也並不至搶著發言,稱得上頗融入人群。她們確實很安於在此社會中,即使有時獨自一人對著電腦凝神。

       她們皆可以有男朋友,也多半有,但不怎麼同坐在這家咖啡店。有時男朋友來了,也坐在她旁邊或她的女友、同學之間,卻仍不怎麼見出這男士於她的任何主導性。反正,他只是稱謂上叫做「男朋友」。能在這稱謂上待多長久,看他的造化。

      這樣的女孩子,十年前即已極多,率性灑落、自在自主:事實上台灣一向多得是這樣的好命女權女性。而十年後,咖啡館依然見到她們,依然年輕,二十五歲的如今只是三十五歲;依然更世故率性了,三十歲的如今四十歲了。她們仍然沒結婚。

      這樣的女子,台北極多。咖啡館只是最粗略的一個觀看站:捷運車廂、辦公室、報社出版社的編輯部、廣告公司的企劃部、唱片公司的宣傳、小劇場、獨立製片的:更是無所不見。她們愈不需服膺絕對的價值,就愈有更大的可能不必結婚。倒不是她們長得不甚漂亮以致沒嫁成;事實上相貌平庸的往往最早結成婚,且去菜場一逛便知,而林青霞則嫁人嫁得多晚。而菜場婦女與林青霞皆正好不是此處討論「不嫁的女子」的主客觀現狀,她們兩者皆猶在傳統的範疇內,猶頗單純,一如大陸中型以下城鄉婦女之情況。


      今日台北女子則早已太過自由、太過天寬地闊,以致不免迷茫。且看那些太過小家碧玉的嬌弱小女,要以媽媽看女婿的眼光來找男朋友的,當然不是這裏說的範圍。而大家族大財團之兒女聯姻,亦不是。比較不囿於社會條件(台灣無階級、無貧富懸殊,這一層之民最屬大宗)的自由之眾方有人海茫茫之嘆。

    也於是念了大學的,已可能不利於早結成婚;念了研究所,更增困難;出國再念兩年書的,更難。讀過現代小說,看過幾百部藝術電影,加深了心靈世界的天地後,對於一加一等於二的現實世界顯然呈現不同的計較。

     以上泛泛的說了一個通象,實則每一個體有其獨特例子;而其最本質的課題終究是:男主角在哪裏?

      女子的視野越開闊,則台北的好男孩愈發顯得模糊。而與甲女最冤家相逢的乙男尚未出現前,她的心中其實很篤定的知道她不忙著找次檔的。乃她對自己很自知。她會說:「拜託,他是那種會為了五塊錢而改訂另一份報紙的人,別鬧了。」而她心中仰慕的社會賢俊,真也只是仰慕,未必妄想有朝一日他離了婚我便以身相許。台北的文明狀態原就很好。看官若在許多公司行號曾經看過不少女職員望看她主管的眼神,當可知悉我所謂的這種仰慕。

      亦有感到實在年歲漸大、光陰不待的女子,看看找不到良人了,但說什麼也要趁生理猶允許之時懷孕生小孩,便借種生子,好歹也至少令自己做得成媽媽,發作得成對兒女的深深母愛。這樣的沒有父親之小家庭近日頗多,亦頗和樂。朋友間見到這小孩,更是會特別與他講話與他玩,逗他哄他,算是善盡自己的社會責任。更有趣的,通常這樣的小孩  男孩或女孩,尤其是女孩  皆極會講話,甚至用詞的語氣比電視劇中的還更有表情。可知媽媽對他的呵護之深。

      文化水平較高、自主之念較多、都會生活浸潤較豐的女性,即使後來結成婚了,其實和丈夫也是各管各的生活、工作。往往忙的時候互相碰不在一起,閒的時候也各找各的哥兒們、姊妹淘談心玩樂;周末丈夫打電話給她,她說:「我正和PeggyRita、心怡她們在喝紅酒、抽大麻  拇,大概總要弄到天亮吧。」她們的狀態,其實和婚前一般自由。而她們的獨力面對人生與時而有的亙古寂寞,也並不因家中多了個男人而有何不同。深夜回家照樣叫無線電計程車,照樣不煩勞丈夫來接。

       台北的父母只要更開明(不時時刺探兒女,不夜夜在家等門),社會更寬容(原已極寬懷,即同性戀在台灣便最自在不受歧視),精神文明更富足(令年輕人自小便可在太多場域徜徉其心靈而不需像五十年前祖母要忙著幫人洗衣服補貼家用或汲汲於組織家庭之迫切也)等,則不管女子美不美,她皆有更大可能結不成婚。此為自由予人之飄忽也。時勢使然。如此一來,台北應該是愈發進步了,的確也是;然而文明的後遺症有時硬是有其荒謬性,除非改變文明的現狀;故有些女子最終近乎只能與外國人論及婚嫁,甚而有嫁到北京或成都的,也皆成了,亦常圓滿。倘她們仍坐在咖啡館,日復一日享受著也耗使著無盡的社會一逕釋給的自在,或許她們仍會是那麼的可愛有風格,那麼的是她們姊妹淘最好的同伴,那麼的是台北怡然有致之城市佳景,卻又不免略顯哀愁的教人擔心下一個十年仍會在咖啡館瞥見她們孤單的身影。

(刊二00三年九月號《印刻》)


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少女心


“少女”真是一個敏感又曖昧的詞彙。但也不是每個女孩家都喜歡別人用少女來形容她的內心世界。有些忌諱真實年齡,也有些似乎對她一點也不感到興趣。

但我覺得這是最可以,也最貼切的形容女性在轉中年前,最美、最好也最可愛的真實內在。像是女孩子如果愛上一個非嫁不可的男孩,朋友問她理由:「他到底哪點吸引你?」通常的回答都是:「我覺得他內心很善良,有顆赤子之心。」也通男方聽到這形容都會在內心偷偷掉淚感謝。這比海明威或康拉德形容的男子氣概:「你勇敢;你堅毅;你抱持信念。」還來得高尚。

所以在男人心中如果有個女生在你面前出現,讓你的第一個反應是可以與少女連結在一起的話,那保證這女孩子對你而言,也產生了胡蘭成形容的:「她的頂天立地,世界都要起六種震動。」她的純真、善良與可愛不隨她的年齡與成長過程消失。因為她的性格在你內心產生的強烈,對比四周都顯得格格不入。

真正的奇女子,就應該是這樣。撩人意亂情迷,真是驚喜。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一封求職的信




您好,我是一名文科的碩士畢業生。我剛退伍不久,正在面對人生的新選擇。其實一開始我有很大的抱負與理想,我想改變這社會,想運用自己所學去影響更多人。然而思考一個多月後我才發現其實自己不是沒準備好,而是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我開始回想起自己的生活背景與學思經歷,我發覺自己很敏感,喜歡觀察周遭人事物,喜歡寫作,喜歡文字,喜歡閱讀,喜歡不吝嗇的抒發感情。過去的生活很簡單,喜歡閱讀人文社科的書籍,喜歡跟朋友聊文學,聊公共議題,喜歡走路、散步逛獨立書店、二手書坊,喜歡歷史、古蹟,喜歡人文的事物。



    我開始為自己在這不好的時代中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即使我有碩士學歷,但好像還沒真正出社會領一份正職的薪水。雖然我自認為認真負責,是工作狂,在學期間也有打些小零工,兼職,但主要的身分是學生,也或許當時年輕還沒真正想過經驗累積與築夢踏實之間的關聯。



    我喜歡閱讀,喜歡寫字,常常推薦朋友閱讀好書,多半是人文社科書籍。為什麼?我很喜歡香港的文化人梁文道,他有一個節目叫做《開卷八分鐘》每次節目利用八分鐘的時間介紹一本書,但其實他給我們的收穫卻不只這八分鐘也更不只是一本書而已。這讓我對閱讀有持續的力量。因為,書籍、閱讀與知識這一系列的事,當他成為一個行動與動作之後,也漸漸的會改變我們的思想,轉換我們的行為模式。因此,要將閱讀當做是一種操練,但要達到這效果就必須選擇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包括許多文學性質的小說它背後其實都有很深刻的哲學思想、巨型理論,而且結構相對於一般暢銷讀物來得紮實。



    然而,梁文道先生說過一段話,他認為《台北書市的沒落》,因為他在也找不到一些經典著作,也很難像過去一般容易得在書城偶然遇見一本經典名著。剩下的是檯面上為短期牟利的暢銷書,但許多常識書籍卻淪為好聽得「絕版書」。然而貴書店卻在外界的喧囂中保持著孤寂。



    我相信書代表著思想,如果書變成在空間上的呈現,那一個人的書房就體現出一個人的靈魂。千百種書籍堆砌、構圖成他的靈魂深處,他的全貌。書房是他的內心隱密,但也是主人的興趣、嗜好,更可以從中看出他的生命史,他與時代的關係,甚至在書本的內頁還看得出時間的縱深。



    因此,一間書店的地位,事實上就是許多人的精神指引,是許多人的一部分,卻是完整靈魂的全部。



    以上是我對書與書局的初步熱忱。盼有機會面試。敬覆。




(照片是馬家輝《中年更圓融》)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書市


書不好賣。但看人買書還是件快樂的事。尤其當她在結帳後說:「哇!謝謝。這紙袋真好看。」心中感到欣慰。後來我把抽屜的紙袋拿起來才發現有幾個紙袋真不錯充滿質感,重點是大多的小紙袋都是工讀生用手摺出來的。大多在書店工作的人最後大概都會練就很細心的手藝。

逛書店的人來來去去,如果非例假日一個上午恐怕一個人都沒有。獨立書店的劣勢,以前逛書店時很少感覺到一個人置身在空無一人的書店看書,因為你投視的目光就在展視台與書本內容,偶爾回頭注意櫃檯的正妹有多少人在逛書店已經不是多重要的事情。有時候店內就一兩位客人也通常他們都會逛得很久,但他們實際上是怎麼逛,看了哪些書我也真不曉得。因為當他們置身在書店往往就像消失的人融入在書海當中。每當我換個視線後才發現,原來你還在。等到整點的鐘響起,才發現時間又過了一小時。閱讀的魅力,渾然不知時間流。

有些有趣的客人,一位老先生狐疑的逛完一圈後來到櫃台詢問有沒有某人的大作,正當工讀生準備按鍵盤查詢時有經驗的店長很快的說有這本書,然後帶老先生去看看書籍的位置。原來,他就是作者。大概不定期來一次看看自己的著作有沒有上架出售。

大多的客人空手而回,你當過顧客也會知道,書貴,閱讀其實是個高級的精神享受,對許多人而言有沒有買一本書並不是那麼重要,只要忍一時幾天後就無關緊要了。況且看書的機會很多,跟朋友借閱,去圖書館等候補,大多的答案是短時間內看不看不是多大的重點。重點是書本的替代性太高的了,我們很難去錯過一件喜歡的衣服因為你不敢保證他有大規模的生產,你也不敢保證出了這間店後你還可以在別間店,網路買到一模一樣的它。最大的理由是衣服很直接顯現在外表,象徵呼應內在。一件衣服可以百搭,不怕過季,還可以搭配在不同場合,對照自己當天的心情,表明自己的態度,還有衣服的選購對大多人而言就是說明當下的心情與精神狀態,對應體態等等。

但就跟穿著一樣,雖然我們可以按照往常的經驗去判斷這個人的穿著是怎樣的身分,學生就穿制服,房仲保險業者的西裝,學者式的穿著風格,休閒裝扮之類的。但這很難證明我們真的從一個人的外表就讀得出來他的內心世界。但書籍就有這魔力,一個穿著體面的上班族來櫃台結帳的書竟是羅智成的《透明鳥》,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先生訂購了一套攝影全集,一個小女生閱讀貿易史,幾位青年學子站在雜誌櫃角落討論社會議題。接下來一個客人、一個客人購置與自己靈魂相近的書過來結帳。他們彷彿告訴你自己最真實的靈魂,也跟我過去一樣,結帳的過程緩慢,也有很多的經驗是將自己口袋內僅有的錢掏出200,205,238......你剛剛說價錢是$272是吧?接著再等等,在翻片自己的口袋湊齊了數字,錢也直接攤在書皮,等候結帳的過程興奮,這比買一件精品等櫃姐將高級皮革打包在裝飾堆層的花俏等待還來得喜悅。因為,買書就是個很親切的事。它也很直接的填補了我們的欲望,滿足我們在質感上的飽足,體現我們在內涵與美感上的水準。你也順便告訴別人,告訴自己的靈魂狀態,同樣的它有時候也很無情的告訴別人,提醒自己一本不會說話的書,它的出現,它的價值,它的情感,也是來自於人性。